的影響。
基督教是一個救世情結濃厚的宗教。在《聖經》中,由於“神愛每一個人”。所以不願失去他的任何一隻羔羊;100只羔羊中丟失一隻,上帝也要把它找尋回來。耶穌對他的弟子說:“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應當“照在人前,讓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這種救世的使命感,使美國人的天性中有一種所謂的“傳教士精神”。
1776年得美國獨立,獨立本身沒什麼了不起,關鍵是獨立遵循的思想原則:《獨立宣言》和《人權宣言》。“自由”、“人人生而平等”、“天助自助者”,這是美國人信仰的聲音。是他們強大的“基因”。美國人將“好”的文化和制度“推己及人”的“救世”情結,深深紮根於基督教清教徒的“天命”意識。制度和文化的對外擴張通常被他們理解為是上帝賦予他們的“特殊使命”。
所以。聽了宋驍飛的話,此時的威廉。塔夫脫陷入了沉思。他本身也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於是他答應宋驍飛回去說服美國國會的議員們。
不過,威廉。塔夫脫對宋驍飛的方案還是有所懷疑,說:“即便中國和美國聯手,真的有把握說服德國和英國坐到談判桌上來嗎?”
宋驍飛說,根據中國收集到的情報,戰爭進行到現在,歐洲各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具毀滅性、最殘酷的三個年頭,戰爭的代價不斷攀升,雙方獲得勝利的希望都很渺茫。儘管人民付出巨大的犧牲、遭受了種種災難,但還是看不見戰爭的盡頭,各種矛盾與困難都已經難以掩蓋地浮出水面。厭戰和失敗主義情緒先在戰壕中出現。
同盟國方面的厭戰情緒,不僅打擊了士氣,甚至已經開始動搖各國的統治,德國國會以218票對過了《和平決議》,要求德皇威廉二世立刻終止戰爭。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匈帝國,畢竟是一個由諸多不安分的從屬民族構成的國家,這些民族這時已經開始為獲得獨立的主權而蠢蠢欲動。同樣的事情也在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發生,這些原本搖搖欲墜的國家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協約國那邊的情況也不容樂觀,法**隊竟然在前線動了一次起義,讓協約國不得不放棄進攻戰略。戰壕裡的英國土兵也在一歌中表達了同樣的反戰情緒:“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子彈噓噓,大炮隆隆,我不想再呆在這裡,我不想讓自己的鮮血澆灌別人的勝利……”
威廉。塔夫脫說:“如果中國和美國能促成這次停戰,各國一致對付俄國的布林什維克,那真是一件大好事。”
宋驍飛說:“那好,我等候閣下的回覆!”
不久,中國和美國簽訂了秘密協議,同意出兵打擊布林什維克。宋驍飛在總統府會見了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
克林德在見宋驍飛之前,面色不安。德國在日德蘭海戰中突圍失敗後,有意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德國潛艇總是跟蹤、威脅中國和美國的船隻,雖然中國外交部的態度暫時還算平靜,不過措辭一次比一次嚴厲,克林德感覺到中國人的不滿正在升級。
就在前兩天,克林德又接到訊息,兩艘德國潛艇企圖攔截中國商船隊,雖然這次事件最後被證明是一場誤會,但中國外交部派人向克林德遞交了一份警告:若再有類似事件生,中國將斷絕與德國的一切外交關係,而且,中國將聯合美國,不惜用武力來保障作為中立國的合法權益。
不過,因為現在的世界大戰中,各國並沒有正真決出勝負。在日德蘭海戰中,德國和英國都對外宣稱自己獲得了勝利。所以克林德還是有底氣的。德皇威廉二世此前主要是想拉攏中國加入同盟國。
宋驍飛把中國和美國提出的停戰方案告知了克林德,他也大吃一驚,即便是德國,原本也只是想透過戰爭來獲取一些海外的殖民地,瓜分這麼龐大的俄國,確實是一件出乎意料又讓人興奮的事情。
德皇威廉二世受到克林德發來的電報,半天沉默不語。他知道中國和美國肯定是不會加入同盟國了。這次大戰,德國也展示了強大的實力,畢竟英國、法國、俄國加起來也只和德國打了個平手。
三天後,來自俄國的一條訊息,震驚了全世界,也深深觸動了德皇威廉二世的內心:在遠離莫斯科的烏拉爾山區的葉卡捷琳娜堡那個一樓房間裡,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他的皇后和他們的五個孩子,最大的孩子14歲,最小的5歲,被執政的布林什維克用機關槍處決了。列寧下達了“屠殺令”。在地下室,全副武裝計程車兵等著他們,子彈先是射進了尼古拉二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