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儘管在獨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歷幾千年滄桑鉅變而未曾中斷的惟有中華文明,但在傳世文獻上,中國最早的確切紀年,只有司馬遷在《史記》中所追溯到的公元前841年,即西周共和元年,再往前,便模糊一片,難辨分明。可以想象的是,偉大的史學之父司馬遷為編纂千秋《史記》,在考證自黃帝到夏、商、西周三代的具體歷史年代時,一定是竭盡心力,百般窮究,反覆推研,設法求本溯源,追之史實。但由於條件所囿,最終未能將中國遠古文明的鏈條清晰而確鑿地連線起來。這讓後人在對太史公求真務實的精神產生敬仰的同時,也摻雜著難言的遺憾──這是司馬遷的不幸,也是中國遠古文明史的不幸。

這雙重的不幸,在歷史長河的流動中,逐漸鬱結為一枚情感的化石,在華夏子孫心中膨脹,它壓迫人們的血肉,牽動民族的神經。繼司馬遷之後的2000多年來,對於中國文明歷史的探索,成為歷代學者和仁人志士所追尋的科學理想和偉大志向。每逢盛世,廟堂民間,就有人站出來為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作出努力和貢獻,其中不少鴻學碩儒為此耗盡了一生的精力和心血。無數歷史學家、自然科學家如班固、劉歆、皇甫謐、僧一行、邵雍、金履祥、顧炎武、閻若璩、梁啟超、章鴻釗、劉朝陽、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張鈺哲等代代賢哲,從古代流傳下來和不斷髮現的文獻、甲骨文、金文、天文記錄等透出或明或暗的蛛絲馬跡,對東周之前的史實作了無數次論證與推斷,但由於歷史本身的紛繁雜亂以及研究條件所限,總是難以如願。也就是說,司馬遷當年所推定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歷史紀年依然是迷霧重重,難以廓清。中國五千年文明的鏈條,特別是自黃帝以來至夏、商、西周三代的確切紀年,便成為最撩人心絃、催人遐想的千古學術懸案。

1996年5月啟動的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專案──夏商周斷代工程,向流傳千年的學術難題發起衝擊,經過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科技測年學等不同學科門類的200餘名國內一流專家、學者近5年的不懈努力,終於解決了一批歷史紀年中長期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廓清了遺留千古的學術迷霧,填補了中國古代紀年中最令人迷惘的一段空白。這是建國以來中國古代文明史領域最為重大的研究成果,這項成果在彌補了中國古代文明史研究領域一個巨大缺撼的同時,也將2000多年來歷代鴻學碩儒對三代紀年探尋的理想和求索的火種得以延續,為中國文化傳香火於天下。

——關於夏商周斷代解密的故事由此開始。

第一章 直面歷史的遺產(1)

緣 起

1995年9月29日上午,中南海小會議室,國務委員宋健正在主持召開一個小型座談會。參加者是歷史學家李學勤;考古學家嚴文明、俞偉超;天文學家席澤宗;14C測年專家仇士華等5位一流學者。會議就中國古文明的年代學大廈是否可以在探尋中構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於這次會議屬於徵求意見的性質,沒有條條框框的禁錮,學者們遂暢所欲言,滿懷熱情地傾吐自己的見地。

經過一個上午的座談討論,大家對相關問題初步取得了共識:自19世紀末葉以來,歷史學、考古學界關於中華民族夏商周年代學的研究,在文獻、考古和天文曆法等方面已取得很多成果。但是,從總體上看,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都還沒有對夏商周年代學做出多學科的綜合攻關,一般是個人就某一問題進行獨立研究,其工作比較分散,不夠系統,所獲資料也不夠充分。而夏商周年代學本身猶如無涯之海,博大精深,從事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單憑個人力量孤軍奮戰,顯然難有令人滿意的成果,透過政府出面組織,進行多學科的交叉協作研究,則是目前世界上這一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考古學和測年技術等方面已取得的許多重大進展,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國與古埃及王國的年代框架,已由考古學家、天文學家、14C測年專家等多學科聯合攻關,基本建立起來,從而使湮沒了幾千年的巴比倫文明與古埃及文明再次顯現於世,為當代人類所矚目。就中國的情形而言,天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考古學也已走過了近70年的歷程,其他學科也相應地建立和發展,已經到了可以並且能夠組織多學科聯合攻關的時候。若各學科集中起來聯合攻關,夏商周年代學框架也會像古巴比倫、古埃及那樣得以科學的建立。最後,由宋健提議,如果這項工作能夠得到實施,就取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

這次座談會,令宋健既看到了希望又增強了信心。之後,他與中共中央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