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之中,這樣做當然也新奇,但是都市人見多識廣、心思靈敏,不會傻傻地跟著你,不經意的一瞥也就足矣。
上面的兩個具體事例的分析,僅僅涉及到小資情調在服飾打扮方面的
有限表現,事實上,在中國當今的都市生活中,小資們的服飾打扮方面的追求是多種多樣的,這種多種多樣構成了都市生活的繽紛色彩,造就了世紀末與世紀初的一種獨具的光怪陸離。
小資情調的服飾與打扮的中間狀態是一種妥貼。穿著主體的心境、格調、情趣、風度、氣質應當是浪漫的、精細的、敏感的,相應地她的服飾打扮也應當體現這一點。這樣的服飾打扮穿在她們身上就會顯得豔而不妖、奇而不詭。當然,這種效果不能離開它的具體文化環境,否則,它的這種中間狀態的味道就失去了。
八哥評論:
在新世紀中,小資的服飾是新潮的,另類但不淺薄、不做作。這是值得女孩們去借鑑、學習的。
4。小資,喜歡“孤獨”
小資最喜歡的詞是“孤獨”;小資最傾情的心境同樣是“孤獨”。
在人們的言談話語中,似乎沒有哪個詞像“孤獨”一樣令人著迷。如果把人們的言談舉止看作一個大家族,那麼,“孤獨”一詞,在這個大家族中,卻一點也不孤獨,不僅不孤獨,實際上還十分的受寵,十分的熱鬧。但是,儘管十分熱鬧和受寵,“孤獨”卻依然令人難以靠近,關於它的種種談論,不但沒有揭開它的謎一樣的面紗,反而令它越發神秘、越發難解。這真是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
在20世紀的終結處,在中國的都市社會里,一種具有小資浪漫情調的孤獨意味著什麼呢?當然,既然是一種孤獨,就必得享有一種神秘,具有一種秘密。這種神秘或秘密應當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接受,越是不被理解與接受,這種孤獨就越有味道,就越成其為孤獨。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孤獨,往往有一個自然生長的過程,它們往往由其所生存的現實社會中的尖銳矛盾和衝突所釀造,透過偉大人物來領會與體驗。偉大的人物往往生存於漩渦之中,有非凡的奮鬥與非凡的體驗,故能有大矛盾、大痛苦,故能夠造就一種大孤獨。這種孤獨享有的神秘是一種深度感、歷史感和真理感,人們雖然知道它,但卻是學不來的。
在中國當代都市社會,產生偉大孤獨的矛盾機制已經漸趨消失,而個性化的體驗卻日漸成熟。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小資情調的孤獨體驗是中國當代社會日益現代化西方化的體現。既然當代生活的凡庸性日益磨蝕著人的個性,既然這種磨蝕讓人喘不過氣來,既然這個時代註定產生不了偉大,那麼為什麼不以一種孤獨來與之相抗衡呢?但是,對於小資們的孤獨來說,現實生活只足以釀造平庸,而不足以釀造孤獨所需的一種超絕的精神。歷史則已經被解構,更無從獲得釀造孤獨所需的精神資源。因此,小資們欲獲得一種對抗現實的距離感,就只能取之於西方的或準西方的體驗。世紀末與世紀初的中國當代都市文化是一種雜色文化,後現代拼貼術就成了都市中的先鋒小資對抗傳統與現實的主要方式。
換言之,一種具有小資情調的孤獨具有這樣的意義:它是一塊自戀的領地,惟有在這裡,小資們才能無所顧忌地自我欣賞,與心靈對語。這個領地擁有高度的自由與自治,任何權力都無權打擾,它的門上寫著:“非同調者免進!”當然,在這一自戀的大地裡面,最適宜的方式是獨賞,“獨賞”幾可成為“孤獨”的代名詞,它徹底改變了“孤獨”的被虐性和令人痛苦的感覺。時下最熱門的“小資”讀物——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便提供了這種獨賞的經典小資感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嗎?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那麼,何苦非努力不可呢?為什麼就不能轉變一下態度呢?既然怎麼爭取理解都枉費心機,那麼不再努力就是了,這樣也可以活得蠻好嘛!換言之,與其勉強透過與人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不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這種“把玩孤獨,把玩無奈”,道出了小資們在自造的孤獨天地裡面的自戀遊戲。“把玩”即是一種品味,即是一種咀嚼。也可以稱之為“抉心自食”,但並不痛苦。這就是世紀末世紀初中國當代都市具有小資情調的孤獨情態。
八哥評論:
80年代後女孩們,那些被我們所反覆申說的奇異姿態不是真正的孤獨,那只是種“戲擬”,而真正的孤獨可能還在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