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黑洞,而這個黑洞就是通往地下玄宮的道路。
而韓孔雀提醒他們。也不過是動了幾塊磚頭,就讓那些人發現了。
當然,整個過程都充滿了驚喜,工作隊來到這裡後,也從寶城前開始勘察,幾天的勞苦奔波。隊員們個個脖子發木,腰痠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報他們的仍是一無所獲。
到了現在,他們的興奮勁頭也差不多消耗光了。所以韓孔雀想要給他們一點刺激。
所以剛才,當一名隊員們轉悠到寶城一角時,那名隊員突然發現在離地面三米多高的城牆上方,有幾塊城磚塌陷下來,露出一個直徑約半米的圓洞!
由於沒梯子,隊員們便搭人梯上到洞口。
經觀察,這個洞口像一個門券的上端,亮處可辨別磚砌的痕跡。
“這是地宮入口!”隊員們歡呼雀躍,把長期以來的困惑拋在了一邊。
兩小時後,寶城內側砌的石條暴露出來,在一塊石條前,有個民工忽然驚異地大喊一聲:“石條上有字!”
大家循聲而至,圍住石條,只見石條上露出了雕刻粗淺的字跡:“隧道門”。
“又是這玩意,是不是明代的古墓都喜歡這樣做標記。”王教授驚訝的看著那個石條道。
“這裡就是地下玄宮隧道入口,”韓孔雀笑著確定道。
果然未出他們所料,幾個小時之後,在探溝挖到離地面4。2米的深處時,發現了兩側用城磚整齊平鋪的磚牆,兩牆之間距離8米,如同一個弧形的衚衕由南向北彎曲伸張。
“這樣的規格,絕對是明代皇陵的建築規格,而且是標準規格。”王教授很快就下了結論。
“這由磚牆構成的通道,跟史書記載的明代皇陵建造方式相同,這應該是通向皇陵的第一條隧道――磚隧道。”韓孔雀也開口道。
“如果沒錯,當年皇帝的棺槨就是從這裡入葬的。”
“所以這隧道門三個字正對著這條隧道的中心部位。”
小石碑的發現,增添了發掘人員的工作勁頭,探溝進度加快。
為了使發掘後出土的地宮文物能搶在一個不冷不熱,氣候又比較溼潤的季節完成整理、修復、保護等工作,發掘委員會決定增加機械化作業,從外面調來了一臺捲揚機,又用了幾個小礦車,安上小鐵軌,這樣出土的進度就快多了。
正當發掘人員按小石碑所指方向勁頭十足地挖掘時,一道難題又擺在他們面前:從隧道門一直探尋的磚隧道中斷了。
按理說順著磚隧道應能找到入口,但隧道為什麼到此中斷了呢?
要想解開這個疑團,還必須向裡探尋。
於是工作隊決定按小石碑指的方位再開一條探溝。
功夫不負有心人,這向西開的第三條探溝開挖不久便發現兩道東西走向的石牆,兩牆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條砌成,由1層至17層向西斜下,全長40米,這便是較磚隧道更高一檔次的“石隧道”。
不久,在“隧道門”刻石下面,果然露出了一個用城磚起券的大門。
發掘人員沒有將此門拆通,而是在韓孔雀的指點之下,另外開了一條直線通道,從這裡向裡掘進一丈的距離,就是通入地下玄宮的第二條隧道,也是最後一條隧道――“石隧道”。
此處至玄宮前面金剛牆前皮的準確距離已經不遠,此時整個開估隊伍已經很累了,如果按部就班,今天就什麼也發現不了。
第二天,民工們主動做了個木套,把這塊關鍵時刻給他們希望的小石碑罩上,小心地原地保護起來。
這塊石碑上面清楚地寫著石碑距金剛牆的距離,金剛牆是地宮的防護牆,牆後便是地下玄宮,可以說找到了金剛牆,就是找到了地宮。
如果小石碑記載準確,說明再往前挖16丈,深3丈5尺,就是金剛牆了。
針對前段的發掘情況,決定加深探溝。
又一個小時過去,一名民工一鎬刨下去,傳出鈍器的撞擊聲。
他用鎬頭輕輕刨開積土,一塊石頭露出來了。
此石長一尺許,寬約半尺,上刻有:此石至金剛牆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
這塊小石碑應該就是開啟陵墓地下玄宮的鑰匙,有了它,也就等於找到了地宮的座標。
找到了石隧道,說明地宮不遠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盡頭,出現了一道橫貫南北由明磚砌起的大牆。
牆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牆基由4層石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