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大學文學碩士。經過從頭到腳的西學打造和西方風撲浪搗的辜鴻銘,最後卻爬上了以批判近代資本主義文明、抨擊西方拜物教而風行一時的“浪漫主義”文學的海島上。
把辜鴻銘引向這條道路的是一代大師卡萊爾。
“‘現金的王國’是人民貧困的根源”;
“如今的西方是‘混亂加上一條槍’”。
卡萊爾欣賞中國的科舉制,譏諷西方的議會民主制度。他認為像中國那樣篩選最聰明的人來統治、管理國家,是全人類最可寶貴的嘗試。
愛默生,這個美國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他對資本主義異化人的批判,更是一掛堵在辜鴻銘的耳朵眼上“噼裡啪啦”的大鞭炮。
“神甫蛻化成一個空架子,律師蛻變成一部法典,機匠蛻變成一臺機器,總之,人蛻變成物件,各式各樣的物件。”看著卡萊爾、愛默生、阿諾德揚起明晃晃的大刀朝西方社會劈下去,伏爾泰、萊布尼茨、歌德向東方文明靜默地跪下叩首,辜鴻銘也在絲毫不敢懈怠地反覆掂量。
1880年前後,辜鴻銘結束了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等國的遊學生涯,揣著愛丁堡大學和德國某大學土木工程學的文憑,踏上了東歸之路。這一年,他的福建同鄉嚴復,才在左宗棠等洋務大老的安排下,剛剛踏上英倫三島,開始留學生涯。
辜鴻銘是語言天才。他除精通英、德、法、意、日語外,還通曉拉丁、希臘兩門古語。少年出洋,操一口好英語的孫中山認為,在中國有三個半英語人才,其中一個便是辜鴻銘。
辜鴻銘的外語本事,使他成為一張具有國際影響的名嘴,在他的孜孜努力下,西方人開始接觸真正的儒道精神,明白了人們尊崇“孔聖”的緣由。精湛的外語技藝,也使他有機緣進入以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而聲播天下的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幕府。
辜鴻銘—捍衛傳統文化的辮帥(3)
章太炎當年曾有話:湯生嘛,英文行,國學不能。
可辜鴻銘天性逞強,絕不肯在國學上遜色。這位因讀過洋毛子書而不好找先生的國學迷,引起了張之洞的重視。身為總督大人的張之洞不但教辜鴻銘如何行師道之禮,幫他物色一流先生,而且還親自教他如何查《康熙字典》和《解讀論語》。
在張大人的幕府裡,辜鴻銘不但摟住了幾堆白花花的銀子,還開始了認識地道的儒家學問。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鑽探,以及在幕府中與同僚的互相切磋,辜鴻銘的國學根基漸漸夯實。透過對東西方不同文明的比較研究,辜鴻銘發現,養育浸淫他的中華文明,即便不比西方高明,至少也不比他們低劣,洋鬼子們沒有資格在中國人面前說短道長!
當年,尤其是在甲午海戰之後,一些對中國現狀不滿的年輕人,片面地否定中國傳統文化,希望透過全盤西化來改造中國落後現狀。辜鴻銘十多年的留洋經歷,使他既能夠了解西方世界的真正面貌,也能遠距離的審視中華民族的短長。他比同時代的人,更有資格評價東西方文化在這個星球上各自所佔的分量。
辜鴻銘說:“他們都是透過望遠鏡觀察西方文明的,因而使得歐洲一切都變得比實際偉大、卓越。而他們觀察自身時,卻將望遠鏡倒過來,這當然把一切都看小了。”
國人自甲午海戰之後,就已將自己的民族自信當口噴嚏一般“哈欠”了出去,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偷瞄一眼人家的臉色,生怕再使自己縫縫補補幾十回、好不容易蓋住自己一張大臉的“面子”破損個鳳毛麟角—一箇中國人隨地扔紙屑的事情,都會光榮地晉升為洞察華夏民族的劣根性的大視窗。
四
辜鴻銘1903年春隨張之洞第一次到北京,第二年冬天回到武漢。
1907年,辜鴻銘攜妻帶子一家16口再次入京,這次他在北京踏踏實實地住了下來。
在北京,辜鴻銘過了幾年平靜、爽心的生活,可好景不長,隨著武昌革命一聲槍響,辜鴻銘精神上構築的天朝王國的玻璃房上,留下一個圓溜溜的彈眼。歷史像是個健忘的婦女,面對中西方這兩個孿生的寶貝兒子,當西方已經在近代化的澡堂子裡泡、洗、搓揉得渾身是病,乞求精神療傷的時候,中國卻還在中世紀黑屋子的門檻前的泥湯子裡滾。
超前的思想、與新時代格格不入的性格、時空的錯位,給這位學界的星宿畫上了背時、保守的小丑妝。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大潮中,辜鴻銘成了眾矢之的,更成了魯迅、胡適等新文化運動旗手的活靶子。一個落後的文明古國,在捱打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