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部分

他們不欣賞這種悲劇性,而是要在大悲劇產生前瞭解必然性。在中國君子看來,這種必然性,也就是天人談判的一種中庸合約。孔子因為在五十歲時就知道了這個道理,因此對後來的行程就不覺得苦了,因為一切磨難都是“邊界觸控”,都是在實踐天命。

請不要把孔子的這種行為方式看成消極。在我看來,這是一種特別成熟又特別勇敢的文明態度。探索天命本身就是一種勇敢,比那種不管天命的自我犧牲更勇敢。請注意,探索天命並不是貪圖自身安全,恰恰相反,孔子常常尋找一種有價值的不安全,尋找自己“可為”和“不可為”的紅線,並且進一步尋找如何在“不可為”當中尋找“可為”的可能性。

‖周雙雙:我覺得剛剛餘老師提到的中國君子和西方英雄的對比很有啟發。西方的英雄形象,往往在一個非常大的悲壯事件當中,明知道前方是毀滅,但是為了尊嚴和榮譽,他們堅持到生命最後一滴血的流

盡。而孔子這種行為,不是在一個轟轟烈烈的事件當中了,也不追求過於響亮的榮耀,而在一個綿延的堅持當中一步步尋找,這同樣也是一種英雄的行為。

‖餘秋雨:孔子在遇到麻煩的時候,並不是一頭撞向危險,而是想到自己的使命。在匡地被圍五天五夜,有學生問他:我們難道就這麼完了嗎?孔子說:周文王已經沒了,文明的重擔顯而易見落到了我們的肩上。如果先王和上天不想延續文明和道德,那就不可能讓我們學那麼多東西。既然讓我們學了,就是暗示我們有延續的希望。只要這個文明要延續,現在包圍著我們的那些人就不能對我們怎樣,因為這是先王的意志,也是上天的意志。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十課 一路冷遇成就的偉大(3)

後來在孔子離開陳國到蔡國去的路上,不小心進入了戰場,出不去了,被圍困在裡面,七天都沒有吃東西,餓壞了。但是他還在唱歌,還在彈琴。當時也有過一段令人難忘的談話。

孔子說:我們不是犀牛,我們不是老虎,為什麼永遠在曠野裡流浪?——這段話好像在抱怨,也好像在啟發學生回答這個問題。

子路說:是不是我們仁德不夠,別人不信任我們?或者是我們的智慧不夠,別人無法按照我們的方案來實行?孔子回答說:如果天下的仁德都能獲得人們信任的話,怎麼可能有伯夷和叔齊的悲劇呢?如果天下的智慧都能被人接受的話,怎麼可能有比干的災難?他告訴子路和其他學生,不能以他人的接受不接受,來判斷自己的仁德和智慧。

孔子接著又問子貢:我們怎麼會走到絕路上?子貢說:老師啊,是不是你的理想太高了,一般人接受不了?我們能不能把理想降低一點,讓一般人都能接受,那該多好。孔子看了他一眼說:你錯了,天下最優秀的農民,不一定有最好的收穫。天下最優秀的工匠,不一定都能夠讓人們滿意。我們即使找到了循序漸進的辦法,一步步把我們的理想都實現,也不見得能被天下的人完全接受。子貢,如果為了求得人們的接受就降低我們的標準,你的志向也太低了吧?

最後,輪到了顏回,孔子也問了他同樣的問題。顏回說:老師的理想這麼高大,一般的人不接受,那才證明老師是真正的君子。如果我們的政治方案不完善,別人不接受,那是我們的恥辱;但是如果我們的方案很完善,別人不接受,那是他們的恥辱。孔子一聽就笑了,覺得顏回講得真好。他開玩笑說:顏家的後生什麼時候賺了錢,老頭我來負責給你管賬。

子路、子貢和顏回當中,顏回最讓孔子滿意。顏回認為,真君子本來就難以被人接受。按照顏回的說法,真君子不但要走,而且要以一種高水平的方式走得很遠,再回頭看看一路上被接受的程度,這也等於考察了百姓。在人民的接受度和我們的理想之間,就是真君子的立身之所。

‖叢治辰:我倒是不大喜歡顏回,這個人可能太會做人。他這個看法不就是從孔子對子路和子貢的回答裡綜合來的嗎?八面玲瓏。道理是說得沒錯,但是他的行為方式我看不上。比較起來我更喜歡子路的坦誠、率直和反省態度。跟子路的回答相比,我覺得孔子都沒有足夠的反省,這個老頭在這裡有點逃避責任。

‖餘秋雨:我尊重你對孔子和顏回的意見,但是,我覺得不能把他們的談話作一般人情世故的解讀。顏回的回答恰恰碰撞到了孔子哲學的核心——中庸之道,也就是在“不被接受”和“設法接受”這兩者之間嵌入一種追求。“不被接受”是預計中的,這就是因為我們高於民眾的高度。所以既要面對民眾,又要考驗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