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死了,還有什麼事情要解決?至於孔融的家人,依舊在京師安頓,朝廷繼續供養著……反正也不差他們這一家人的用度,不過那些旁親之類的就不用照顧了!”
雖然朝廷糧食夠多,但也不是什麼人都白養著的。孔融的家人照顧也就照顧了,好歹孔融也是給大漢朝做了那麼久的官,多多少少也有些政績。而那些孔融平時照顧著的跑來攀附的遠親……劉軒沒有照顧的義務,而且只要自己稍微說要好好清算孔融的罪狀,估計這些傢伙自己就跑光了。
這麼想來,好像沒什麼值得頭疼的吧?
王允顯得很是無奈,還當天子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殺了孔融後會造成什麼影響。
“陛下……孔融是當今儒士中極有名望的人,結果卻被陛下隨口一句就殺了,這天下儒生的心……”
“一群儒生罷了,理會作甚?”劉軒對這群只會亂喊什麼都不會做的儒生不敢興趣。
說實話,漢末這個亂世雖然遺留了許多的問題,但卻也將一些真正沒有能耐的人給淘汰了個乾淨。
而但凡有點真材實料的,基本都被挖掘了出來,劉軒又剛好知道這些人的名號,只要有了這些人他就不怕無人可用,所以他根本就不在乎。
至於在儒生心中的形象?他才不怕!因為當今天下能用的文士又不只儒門一家。
其中諸葛亮和曹操偏重法家,郭嘉也是法家的人才,可以說這是個百家齊鳴的時代,要想真正的恢復百家爭鳴的盛況,這個時代是最合適的時代。
同時,劉軒自己本人也傾向依法治國——甚至可以說,曹操願意在劉軒手下做事,除了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之外,理念上的接近也是一個原因。
當然,劉軒也不是真的放任不管,他打壓儒家,但不會讓儒家集體投靠到對手那裡去。畢竟劉軒對儒家中的一些思想是抱著肯定的態度,所以他還會拉攏一些大儒。
其實,即便王允今天不來找自己,他也有了解決的手段。
這個辦法,還是荀彧提出來的,重點就在荀彧的從兄荀悅身上——這是此時知名的大儒,名望極高,漢靈帝在位之時就徵辟其入朝為官,但他看出漢靈帝非是明君,而且朝綱敗壞,宦官當權,所以隱居不出。
荀彧給出的主意就是由天子下詔請荀悅出山,同時他自己再給自己的從兄去一封信,將其勸出來,等荀悅進京入朝,天下儒生們就該頭疼了:就近是反還是不反?
不過不管怎麼樣,荀悅一入朝,儒生們就有個類似主心骨一樣的存在,只要荀悅在朝中漸漸受到器重,孔融被殺的風波就會被平息下去不少。即便還會有人不爽,但劉軒只要他們無法齊心和自己做對就可以了,剩下那一小部分人,慢慢收拾也來得及。
在王允來之前,劉軒已經擬好了詔令,就等過兩日大朝與群臣一說,然後順勢將詔令發下去就好了。
荀悅這種大儒,朝堂上估計沒有什麼人會反對,何況潁川荀氏名望極重,光當今朝堂上就有荀攸、荀彧兩位尚書,還有前司空荀爽雖然身體不佳但還在長安住著,他們要反對荀悅入朝,荀家人得怎麼看自己?
正因為有了這諸多應對,劉軒才不急不忙的和呂布在這討論他女兒的問題,王允初時不知道,還招集了一幫人在自家中商議,沒想到天子不聲不響的這都安排好了後招。
一邊感嘆自己終究不為天子重用,同時也感嘆天子身邊能人的確無數,自己已經漸漸老了,跟不上他們的思維了。
所以在接下來,王允雖然沒有離去,但是聽到天子和呂布在談論讓其女兒入太學的事情時,還是皺了一下眉頭。
說實話,王允是看不上呂布這個武夫的,哪怕他有大功,並且還是朝廷目前最為倚重的兩員大將之一。
但呂布這個人在他眼中太過粗鄙而且無腦,他自信自己略施手段就可以將其玩弄於股掌之間。
聽到呂布想送女兒入太學,心中頗不以為然,同時也擔心天子因為親近呂布而答應了下來,若那樣的話,這號稱天下精英才能進入的太學成了什麼了?
那甄宓雖然是一女子,但好歹真材實料是有的,畢竟劉軒下詔招甄宓入太學,卻也明說太學中博士是可以考校此女的,而甄宓給出的結果也頗為讓他們驚歎,這才能夠順利入學。
王允當時也在場旁觀,自然曉得甄家小女的才學,的確不俗,天子徵其入太學倒也不算是太過荒唐。
可呂布的女兒……
好在天子接下來一句:“入太學倒也不是不行,不過須得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