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5部分

了別的人,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也許就結束了。

布蘭迪諾沒有放棄,而是做了第二次努力。從某種意義上講,與洛布林夫人首次會晤的時候布蘭迪諾就知道這位女強人不會參選,因此他早就留好了退路,這就是在中東問題激化之後,向共和黨政府推薦杜奇威。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布蘭迪諾終於說服了洛布林夫人。

誰都知道,杜奇威是布蘭迪諾執政期間最重要的內閣成員,甚至算得上是最有影響力的內閣成員。按照新聞媒體的說法,布蘭迪諾之後,杜奇威是最有可能當上美國總統的民主黨人士。由此可見,布蘭迪諾推薦杜奇威,已經表明了誠意,足以讓洛布林夫人相信,美國肯定能夠打贏中東戰爭。

按照軍情局提供的情報,布蘭迪諾至少與洛布林夫人談了幾個小時。

也就是在這次會面之後,共和黨政府做出了積極推動戰爭的決定。

洛布林夫人不可能不知道參與中東戰爭的好處,而她需要的,只是確定這是不是布蘭迪諾為了搞垮共和黨,為民主黨再次入主白宮,以及他個人再次成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政治家而設下的圈套。

事實上,洛布林夫人差就差在這個地方。

毋庸置疑,這絕對是個圈套,只是洛布林夫人怎麼也不可能相信,布蘭迪諾竟然為此出賣了最忠誠的手下。

軍情局提供的資料中就明確提到,在說服洛布林夫人的時候,布蘭迪諾保證共和國不會大規模捲入中東戰爭,最多隻是象徵性的為敘利亞與伊朗提供援助,只要美國沒有出兵推翻這兩個國家的政權,共和國甚至不大可能出兵參戰。如此一來,美國就將獲得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利用庫爾德人問題牽制伊朗與共和國,讓對方把重點放在扎格羅斯山區,然後藉助以色列的力量,以最快的逗度推翻敘利亞政權,並且趕在共和國做出反應前在敘利亞建立親美政權。在木已成舟的情況下,共和國只能接受現實,而美國則能借此機會把戰線向東推進上千千米。

如果搞得好的話,甚至能夠顛覆親華的伊拉克政權,解決最後一個阿拉伯國家。到時候,就算全面控制了伊朗,共和國也不可能改變中東的戰略格局。

事實上,這還不是最關鍵的。

在說服洛布林夫人的眾多理由中,最關鍵的一點還是共和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出兵消滅以色列。按照布蘭迪諾的分析,因為以色列是得到聯合國承認的國家,也就是得到安理會保護的國家,所以只要共和國出兵以色列,英法等歐洲國家就不可能坐視不管,如果把歐盟捲入進來,共和國就更加沒有勝算了。不管怎麼說,歐盟肯定不會在中東問題上與共和國穿一條褲子,因為中東地區本來就是歐洲抵抗東方威脅的天然屏障。如此一來,就算共和國出兵參加中東戰爭,目的與規模都非常有限,不可能拼盡全力,而美國則可以趁此機會使出全部力量,一舉定乾坤。

作為政治家,洛布林夫人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奧妙,也就不可能拒絕這個巨大的誘惑。

綜上所述,美國要想在這場由布蘭迪諾一手策劃的戰爭中獲得好處,首先就得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而要想掌握主動權,就得準確把握共和國的一舉一動。不可否認,布蘭迪諾的戰略分析沒有任何問題,共和國確實不可能在中東戰爭中有太大的作為,更不可能幫助阿拉伯國家消滅以色列,因此要想扭轉局勢,唯一的辦法就是在戰爭在最終結局、也就是到底由誰來結束戰爭的問題上做文章。

按照布蘭迪諾的部署,最終肯定是由共和國撤退來結束戰爭。

說直接點,就是美國大獲全勝。首次在戰略鬥爭中擊敗共和國,從而一舉扭轉整個國際局勢,美國由此進入戰略擴張時期,而共和國進入戰略防禦時期。

大趨勢誰也不能改變,只是必須避免讓美國過度擴張。

也就是說,不是由共和國的撤退來結束中東戰爭,而是在雙方都承受不了巨大損失的情況下結束戰爭。也就是說,是在一種相對公平的情況下結束戰爭,從而使美國在轉向戰略擴張的時候邁出的步子更小一點,而共和國也能更加平和的接受失敗,而不會因為失敗使國家基本戰略受到影響。

歸根結底,就是要用一種美國當局沒有考慮到的方式來結束戰爭。

在軍情局提供的檔案中明確提到,美國的所有準備都是逼迫共和國“認輸”,而共和國的所有準備都是要讓美國知道,共和國不會認輸。

正如李存勳所說,在這個時候把裴承毅推到前臺是不得已的選擇。

別的不說,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