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52部分

的說應該是遠東地區)的問題上有所顧慮。

事實上,20多年來,俄羅斯一直在加強遠東地區的軍事力量。

半島戰爭之後,俄羅斯加快了鞏固遠東地區的戰略步伐。2027年,從秋明到共青城的第二條貫通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鐵路幹線開工,雖然俄羅斯當局宣稱將在20年內,投入數萬億盧布修通該鐵路,但是工程的實際進展要快得多,到2037年初已經分段通車,預計在2040年之前就能全線通車。也就是說,原本計劃用20年修通的鐵路,實際上只用了13年,為此俄羅斯當局將多支付4700億盧布、也就是計劃工程款的30%的費用。顯然,俄羅斯當局非常重視這條鐵路,而根本原因就是俄羅斯當局對共和國的高度擔憂,認為共和國在解決了其他周邊問題之後,會將矛頭對準俄羅斯。

事實是,面對共和國的威脅,俄羅斯幾乎沒有別的選擇。

雖然沒有人否認俄羅斯擁有毀滅任何一個對手、甚至整個人類的實力,但是更沒人否認共和國的戰略打擊實力,以及戰略防禦實力。因為俄羅斯的國家防禦系統遠沒到具備實戰能力的階段,所以在比拼戰略力量的時候,俄羅斯的差距太明顯了。

也就是說,除非俄羅斯的領導人願意承受全民族滅絕的風險,不然不可能在與共和國這樣的超級大國的對抗中使用核武器。當然俄羅斯當局也有理由相信,在有限核威脅的情況下,只要共和國當局把美國視為頭號對手,就不會冒著本土幾十個大城市遭到核打擊、損失幾億人口的風險,向俄羅斯發起戰爭。正是如此,俄羅斯應對共和國威脅的主要辦法還是選擇正確的政治立場。

俄羅斯當局沒有在半島戰爭、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中過分指責共和國,甚至暗中支援共和國,也就不難理解了。

說簡單點,共和國與俄羅斯既有矛盾,又有合作。

矛盾方面,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地緣政治。

雖然共和國與俄羅斯的邊境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只剩下半個黑瞎子島的歸屬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但是兩國在眾多熱點地區都存在矛盾。比較有代表性就有三個地區,一是中亞、二是南美洲、三是中東。中亞地區是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雖然共和國在大蕭條時期透過加強經濟合作,在中亞地區很有作為,但是隨著大蕭條結束,俄羅斯經濟好轉,局面再次變得對俄羅斯有利。別的不說,烏茲別克發生軍事政變之後,上臺的臨時政府總理首先訪問的不是北京,而是莫斯科。南美洲的情況則截然相反,雖然俄羅斯早就開始向該地區滲透,但是該地區終究是美國的後院,俄羅斯的影響非常有限,就連委內瑞拉也在幾年前投入了共和國的懷抱。

隨著馬島衝突結束,共和國在該地區的影響會大大增強,原先那些投靠俄羅斯的國家都會重新做出選擇。

真正懸而未決的就是中東地區。

毋庸置疑,中東地區的老大仍然是美國。

伊朗戰爭之後,美國傾盡全力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促進巴以和解。看上去,美國這一舉動是在戰略退縮,事實上卻是以守為攻。

當時共和國與俄羅斯風頭正盛,僅共和國就把軍火賣給了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科威特與阿曼,算上一直在向共和國購買武器裝備的敘利亞與埃及,除了黎巴嫩、約旦與伊拉克沒有向共和國購買過武器之外,其他中東國家都成了共和國軍火商的顧客。軍火貿易是政治走向的風向標,雖然除了敘利亞之外,其他從共和國購買武器的中東國家也是美國軍火商的顧客,而且從美國購買的軍火比從共和國購買的多得多,但是這些國家花錢從共和國購買軍火,實際上已經表達了某種對美國不太有利的資訊,即在必要的情況下,它們會投靠共和國。

美國逼迫以色列讓步(不惜搞掉了兩位以色列總理),就是要緩解中東地區的矛盾,從而穩住那些心猿意馬的阿拉伯國家。

更重要的是,伊朗戰爭之後,共和國迎來了一場衝突與三場戰爭,根本沒有精力向西挺進。雖然借南海戰爭、半島戰爭、日本戰爭與印度戰爭的影響,共和國迅速躍居為全球最大軍火出口國,其中中東地區國家就做了不小的貢獻,但是歸根結底,在共和國暫時無力向西挺進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是中東地區的老大。

由此帶來了一個問題,即誰來與美國抗衡?

有點實力的國家都想在中東地區插上一腳,因為中東地區就算沒有石油,哪怕只有不值錢的黃沙,也是戰略要地。在地圖上看一下就知道了,中東地區的西面就是地中海、以及正在努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