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不上什麼好感就是了。方天只是認為,這個人,不是壞人。——
不是壞人。
就這一點,就已經夠了,其它的,只能感嘆命運的無常與乖謬吧。
當年之事,帕特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代價是明顯且直接的,若非後來遇到他,帕特的一生最後如何落幕,不難想象。但這位將心愛弟子逐出門下的魔法師,也並非沒有付出代價。
只是那代價較為隱性罷了。
在強力之下退縮,然後做出無法挽回的選擇,其外,會受到圈內的種種物議與無聲指責,其內,在做出了這種選擇之後,以後的日子裡,其心其意,又如何暢達?
是以,他的代價就是這一生,自那事之後,在魔法的修行上再無半點進步。然後,就是一個被扼殺了前進可能的老魔法師,在內心的苦澀、無奈以及不可能沒有的後悔中,苦熬歲月。
而那整件事,又怪誰呢?
怪導致事情發生的源頭莫里希?
怪堅持兄弟情義然後不知天高地厚的帕特?
怪並非壞人而只是遵從社會規則做出“正確”選擇的老魔法師?
怪背後那恃意逞威的強力者?
這四者中,除了最後一個有待商榷之後,其餘三者,尤其是第三者,方天真的並不認為對方,有多少錯。——不要用太高的道德標準,去要求每一個人。
在這一點上,孔子就做得很好。
雖然前世華夏上下向來喜歡以道德殺人,並且後世很多人把這種行為歸咎於儒家流毒,以致最終直接歸咎到孔子身上,但任何一個只要真正翻過哪過是粗略地翻過《論語》的人,都會得出一個結論:孔子這個人,真的很務實。
而以方天現在的看法,孔子的核心思想,也不過就是一句話,那就是——承認現實,立足現實,然後在此基礎上,願己願人,天天向上。
“承認現實,立足現實”,這是極為重要的一點,任何不理解這一點的,都會與孔子的核心,背道而馳。
“承認現實”,就不會遮掩鄙陋。
所以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世界不可能人人都一樣,而不一樣,就意味著有差別,而這差別,在孔子眼中,就是可以學習的地方,“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管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可以從中照見自身,讓自身有所改進。
所以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我小的時候,出身底層,家境寒微。為生計故,所以會不少下苦的執事。——別說那個上下等級較為森然的時代了,就是數千年之後的後世,又有多少人,能坦坦然然地說出這樣的話來?
“立足現實”,就不會對己對人,要求太高。
就如端木賜救人與子貢救人的事例一樣,子貢救人收受報酬而端木賜救人不收報酬,孔子表揚前者而不表揚後者,就是因為。後者不是不值得表揚,而是天下絕大多數的人,做不到這一點。
把“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情拿出來,作為標竿,久而久之。這個標竿會讓所有人都視若無睹,從而徹底廢掉。
以被稱為“亞聖”的孟子為例。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話真是會讓許多“民”大為鼓舞,為啥?最“貴”的嘛!
但現實不?
如果真的“君為輕”,那誰的腦袋被驢踢了,好好的貴民不做,去做這個輕賤的君?這句話的本質幾乎就是在說。你越是往上爬,層級越高,就越是卑賤。
這從根本上,否定了所有人奮鬥和努力的意義。
所以。這話,哪怕是“民”,也只會是最底層再無可後退的那一層的民才會拿出來宣講,而稍微有點身份地位的,可以向著前方前進的,都只會是無視這句話的。
其實,就算是最底層的那“民”自己,哪怕是宣講著這話,自己深心裡,也是不可能認同這句話的。
因為這話本質來講,就是錯的。
是不立足於現實的。
這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其意義就在於提出了這樣一個振聾發聵的思想,對所有受壓迫的人來說,是一劑興奮劑,但興奮劑可以偶爾用一用,有振奮精神的作用,若長期用,那這人,必定廢了。
真實的生活,終還是要回到“立足現實”的軌道上來。
立足現實,才能踏踏實實而真真正正地一點一點向前進,不論於個人而言,還是於社會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