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部分

 出頭的陳廷驊,便擔任三家寧波商行的總經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陳廷驊攜帶一批金銀逃到香港,在中環愛群行 租了一間100平方英尺的寫字間,從事棉紗、棉布生意。 內地移民大量湧向香港,市面混亂,人心不穩,加上語言不通,生意 分外清淡。陳廷驊覺得自己不適合在香港做貿易商,跟廣東人打交道,聽 粵語如聽外語。於是,就起念做工業家。他首選的業種,自然是紡織業, 這是上海人的傳統工業。 陳廷驊做事穩健,動了念頭,又遲遲按兵不動。 陳廷驊一面觀察時局,考察市場,物色人才;一面維持紡織品貿易, 籌措資金。 1954年5月,他透過邀股,組建南豐紗廠有限公司。第一間紗廠設在新 界荃灣,那裡地價便宜。紗廠資本額60萬港元,兩年後建成投產,月產棉 紗400包(每包400磅),全部供應香港的織布廠,是當時較大紗廠之一。 周文軒、安子介來港時間與陳廷驊差不多。和陳廷驊一樣,他們來港 前都不是紡織業的圈中人。 周文軒是蘇州人,在家鄉唸書至初三,正值抗日戰爭爆發。學校內遷, 周文軒被迫中輟學業,到上海的一家染廠做化驗生。有了一些積蓄後,便 邀幾個好友,辦了一間裡弄小廠,專門生產縫衣車針。周文軒交往最多的, 是商場和製衣廠,他常常跑那些地方推銷車針。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街頭貼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佈告》,佈告稱:“凡 屬國民黨反動政府和大官僚分子所經營的工廠、商店、銀行、倉庫、船舶、 碼頭、鐵路、郵政等,均由人民政府接管。” 周文軒跑街頭看佈告,緊繃的神經稍稍放鬆,他不屬官僚資本家,而 是受新政權保護的民族資本家。可週文軒仍攜妻加入了遷港的人流。 如果周文軒不來香港,或許一輩子不會認識安子介,更不會成為生意 合夥人。 安子介比周文軒稍大,1912年出生於上海的世家,從小受過良好的教 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