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秀才鬧事?”
看著李振華新發回來電報上的內容,朱和埸並沒有感到意外。
畢竟廢八股對於這些考了一輩子,才考了個秀才功名的老學究們來說的確是過於殘忍。
廢寢忘食學了一輩子,一朝之間被全盤否定,這放誰身上都受不了。
至於如何處理?
直接砍了這些人的腦袋?
這倒是沒必要,他還不至於因為幾句話就殺人,而且就算是廢物垃圾也能回收再利用呢。
之前的想法是把這些酸秀才給送到歐洲各國去教化那些野蠻人,但這個想要執行還需要一段時間。
而現在他有了更加實際也更加容易的應對方法。
因為《明荷協定》的簽訂,棉蘭老島、巴拉望島以及蘇祿群島等大片區域都變成了大明法理上的國土。
但是這些區域的漢人少之又少,上面生活的多是一些原蘇丹國的本地居民,這些人對大明的歸宿感遠算不得強,甚至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大明皇帝是誰。
而且除了原蘇祿的上層官員以外,其餘人就再也找不到會說漢語的了。
如此情況,對於大明在這些地區的統治是極為不利的。
因此,朱和埸準備先在這些地方把私塾先辦起來。
沒錯,是私塾不是學校。
這些地方原住民現在並不需要學什麼先進的知識,反而需要學習的是儒家的三綱五常。
在學習中文漢語的同時,他們更需要學習的是禮教,是忠君思想。
而那些鬧事的老學究們,不正好是學了一輩子這個嗎?
所以說這個工作很適合他們嘛。
這些人考了一輩子的科舉,直到滿頭花白時,卻依舊只有個秀才功名,絕大多數人究其一生也無法再進一步,考科舉甚至已經變成了這些人的執念。
不過朱和埸可不管什麼執念不執念,他的想法就是將這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老秀才們全部送到這些地方去當教書先生。
這些人考了一輩子的科舉,不就是為了做官嗎?
給他們個官名就是,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稱呼的問題。
就叫歸化儒教監,從九品官職,負責歸化地區的儒學教育。
你說從九品官太小?
想什麼呢,國子監學正也才正九品官職。
你一個酸秀才本是沒資格當官的,而且還當街詆譭當今聖上,聖上不僅沒有問責,反而賞賜官職,這樣的事情換做歷朝歷代都是絕不可能發生的。
這事情就被朱和埸這樣拍板定了下來。
……
福州府衙大獄,一群蓬頭垢面的窮酸秀才,正可勁兒造著獄卒送來的飯菜。
監獄裡提供的飯菜很簡單,只是一些碎米熬的白粥加上少許青菜和鹹菜,遠遠遠遠夠不上美味一說。
但是這對於這些生活窮困潦倒,經常飢一頓飽一頓,而且很多時候都只能吃紅薯充飢的窮酸秀才們來說,這已經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了。
秀才分三等,稟生、增生、附生。
只有成績最好的一等稟生,朝廷每年才會給四兩銀子和部分俸米,其他的兩等秀才朝廷是不管的。
很顯然,這牢獄中的秀才們均是屬於二等增生。
這個年代,讀書是很費錢的。
除開家境殷實的家族,能夠正常供應家裡孩子讀書外。其他本就貧困或者是中等收入家庭,讀書只能是將家裡越讀越窮。
最後哪怕僥倖透過了童子試,考取了秀才功名,家裡也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
但是秀才功名又能幹什麼呢,除了自己不用服徭役和見官不拜的特權外並不能給家中帶來實際好處。
如此情況下,家境殷實的家庭一旦久考不中,這些人往往會放棄科考去繼承家中產業,而後轉頭去供應族中更有天賦的年輕後輩。
畢竟,他們的選擇很多。
因此,這類人中幾乎不存在都考到頭髮花白了還在繼續考試的情況。
貧困家庭因為窮困,他們同樣會早早放棄去另謀出路以求生計,這一部分人同樣不存在四五十歲了還在繼續考試的情況。彡彡訁凊
剩下的就只有中等收入的家庭咬牙堅持到了最後。
但也正是因為他們堅持到了最後,結果便是家財耗盡,一貧如洗。
這個時候讓他們放棄?
那之前所做的努力就全部變成了無用功,他們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