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迎燕當晚拖著斐憂重新設計了與魯王對質的問題; “逼”斐憂明日去見魯相時,必須要說“正事”!
斐憂連聲應諾; 第二日就與魯相約好了與魯王對質的時間。
文會召開當日是在野外; 四面遮了帷幕; 地上鋪了地氈,設幾擺案; 燃香掛簾。
縱使是在野外,也並不下流。
魯國這邊坐了一大堆人,斐憂與風迎燕這邊也坐了一堆人。
但奇特的是; 魯國那裡不止有魯人; 還有鄭人、魏人、燕人、晉人等各諸侯國士子; 皆同仇敵愾。
甚至還有鳳凰臺人、靈武人、固衛人、河谷人,以及其他大城世家子弟。這些人都是前去魯國遊學,之後就留在了魯國為官為士。
而且魯王身邊還有趙太子和魏大夫。
還有魯相,姜蟠龍。
他在這等大場面上也毫不畏怯,言談有物,風姿不俗,叫人心折。
文會一開始都很溫和,大家分小堆互相通一通姓名,說一說趣事風物。
風迎燕和斐憂也帶了人,加入各個小團體中引導話題。
等氣氛漸熱,大家都開始褪去陌生感,願意暢所欲言時,風迎燕先問:“某乃靈武人,敢問魯王因何到此呢?”
坐在上首的姜旦看蟠相。
蟠兒道:“我王已禪位太子,如今不能再稱魯王了。請各位儘管直呼我王姓名。”他含笑道,“我王名旦。”
這個還真是沒人知道!
風迎燕那一堆的人立刻鼓譟起來。
看姜旦現在還年輕著呢,這就不當大王了?
風迎燕逼道:“那請問魯人旦,你為何無聖旨而出魯?”
姜旦這一回倒是答話了,取出一旨道:“孤有旨意才出魯的。”
什麼旨呢?安樂公主哭訴皇帝有難,求她的魯王弟弟救皇帝的命。
看這道旨發的時間,皇帝正在河谷。
這個……
倒是名正言順了。
風迎燕就點頭,與身後數人議論過後,回過身來對姜旦說:“如此,倒是我等失言了。”
便起身端端正正的對姜旦行禮賠罪。
他一動,身後的人就不得不跟他一起站起來對姜旦賠罪。
日後再有人問姜旦為什麼身為魯王卻無旨出魯,他們都要幫著解釋。
第二問,風迎燕問的是姜旦身後帶的魯人。
為什麼帶這麼多魯人過來?你是不是有不臣之心?這裡面是不是藏著軍隊?
這一問,蟠兒代答:“這都是聽說我王要走,追隨而來的百姓。皆為良民。”
他說願意帶大家去看,咱們明日坐上車,從這裡往後走,想看幾天看幾天,肯定都是百姓,一個帶兵器的都沒有。
風迎燕的第二問也落空了,他的氣度還不錯,沒有大怒,沒有失落,而是客客氣氣的誇姜旦治國治得好,“由民觀之”。
看百姓就知道了。
風迎燕又問了第三問,這鳳凰臺上的安樂公主是你親姐姐,你這麼急著跑過去,是不是想借你姐的手當皇帝啊?
現在人人都知道皇帝失德,鳳凰臺也找不出第二個能當皇帝的段氏公子了。而歷史中也有過差不多的事發生,當時的人就說沒皇帝就讓諸侯王當,因為除了皇帝,只有諸侯王能祭天,其他人都不夠格,為了以後能繼續祭天,不讓上天降災,所以沒皇帝時,諸侯王應該登基。
基於這個理由,你是不是想去當皇帝啊?
這一問算是相當誅心了。
底下鴉雀無聲,人人都盯著臺上的姜旦。
這一回他不能再讓別人代答。
端坐在上首的姜旦輕飄飄地說:“我不如我的姐姐,如果要讓人當皇帝,選我還不如選我姐。”
大白話。
沒有任何隱喻。
連一點誤會的機會都沒有。
底下譁然。
風迎燕又逼問了一句:“你的意思是,寧願以一婦人為帝,也不肯為帝嗎?”
姜旦點點頭:“願奉吾姐為帝。”
底下的人哈哈笑起來,氣氛一下子就鬆快多了。
哪怕認識這麼多天以來沒發現這個魯王有什麼本事,可也擔心他真是為了當皇帝來的。現在得到這樣的“保證”,大家都能放心了。
看,魯王還開玩笑了呢。
風迎燕也笑著道:“是,吾也願奉安樂公主為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