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道:“太子不能離宮。大王,世上沒有父母忍心傷害自己的親生骨肉,但外姓人卻未必狠不下這個心。如果太子到了宮外,被趙人所害,趙人卻反指大王謀害太子,以此逼宮……”
鄭王也是擔心此事。
而且,他甚至沒有自信自己能保護得了小太子。現在趙後對小太子寸步不離,他覺得是最好的。如果有殺手來,趙後一定會甘心情願擋在小太子前面的。
現在僵持在這裡,趙軍不肯退,也不說為什麼不退,鄭王無力逼趙國退兵,只能從趙後身上想辦法。
心腹看外面更漏,提醒道:“大王,該去陪王后用飯了。”
鄭王慌忙起身:“對對對!”
他打點衣冠,薰香佩玉,命人捧上給趙後準備的禮物,往趙後的宮殿去。
聽到樂音傳來,趙後宮前苦候的幾個趙國大家苦中作樂道:“鄭王來了。”
“一聽這樂音,我就知道是鄭王。”
“這鄭國先王還真是會折騰,到哪裡都要帶著樂工奏樂。”
“我王比人家先王更會折騰。”
這一句一說,幾人相視苦笑,都不說話了。
鄭王苦鄭人,趙王也苦趙人。
趙人上到殿上公卿,下到街上稚童,無不知道他們的趙王,年過七十,乃雄心不止。
這不是誇,是苦。
你都這麼大年紀了,好好的培養子孫,安享晚年不好嗎?
誰都看得出來,趙王不服老。應該說,他怕老,怕死。
所以,公卿中勸趙王好好教養公子的人都被砍了,或被趙王用各種方法折磨死了。剩下的都看懂了,全都裝起了傻。
但趙王無人勸告、遏制,就更加肆無忌憚。他像一頭沒籠頭的瘋馬,可惜身後還拖著趙國這駕馬車。他可以狂奔到力竭而死,趙國會被他拖累成什麼樣?
現在沒人敢去想這個問題。
在殿外的這些人都知道,他們到鄭國來教導鄭國太子,可能會有來無回。但他們不敢不來。敢抗命,可能在趙國就被趙王砍全家了。來了,說不定只用死自己一個。
看到鄭王車駕到了,殿外的趙人紛紛起身,避到一旁,跪下,行揖過面,把頭低下來。
鄭王走上來看到他們,先過來請他們起來,再還禮,再問好。
一番對話後,鄭王很熱情的請他們一道進去,見一見“小太子”。
因為趙王說要送先生來教導太子,他是“同意的”。
但這些趙人跟著鄭王走到殿門口,不出意料的,又被趙後的宮女給攔了。
宮女目不斜視,極不客氣的說:“王后不想見趙人。”
鄭王再三相勸,苦勸,哪怕宮女回去再次請示趙後,回來也還是一句話:“王后說她此生不再見一個趙人。”
鄭王方才心滿意足的進去,那些趙人只好繼續在殿外等候。
一人道:“我觀……王后頗為聰慧。”
另一人嘖道:“不聰明怎麼能生下太子?”
王后的經歷也可稱傳奇了。先為王后,產女,嫁女入魯,又被貶為夫人,盛寵不衰,生下太子,繼立為王后,現在更是被鄭王捧在手心疼寵,趙王也頻頻問候,一個月寫一封信讓人送來,口口聲聲“愛女”“嬌兒”。
這是個笨人能做到的嗎?
那人停頓一下,道:“我是說……我等的生機,說不定就在王后身上。”
何人不懼死?螻蟻尚且偷生。
幾人相視一眼,再把頭低下。
他們倒是願為王后驅策,前提是王后肯用他們,有能用得到他們的地方。
此時,又有一行人往這裡來了。
“是誰?”
“估計又是掐著時辰來這裡見鄭王的。”
鄭王現在緊閉宮門,除了心腹,不見其他人。他見了幹什麼?一半的人要他跟趙王打,另一半的人要他先向刑家謝罪,好讓剩下的世家放心,不要再跟他離心離德。他一個人是怎麼都敵不過趙王的,只有世家都跟他站到一起,他才能跟趙王一敵。
鄭王兩個都不願意。在他看來,前者,打不過;後者,不過是回到以前。
現在沒了刑家制肘,他第一次覺得自己真的是鄭國之主。
何況,他現在還是鄭王,趙王能逼他退位嗎?
趙王能逼他立太子,但除非他死了,太子永遠都是太子。他若遇害,先殺太子!
趙王七十有餘,他剛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