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城內有居民二十多萬,在十六國時期,已屬大城市。城外有祁連山融雪,水草豐美,是河西富邑,亦是農耕區與遊牧區的地理交界處。前涼張氏在此經營了六十年。因為張氏一門為漢人,中原戰亂,很多漢族才俊和大戶避難入涼州。所以姑臧人文薈萃,經濟繁盛,漢族文化佔主流。
馬車故碌碌駛進城門,我掀開簾子望外看。前涼第一代王張軌擴建姑臧,在原城之外增築四個衛星城,所以姑臧比西域小國面積大了許多。熟悉的漢式建築撲面而來,許久沒看到過這樣重簷歇山式房屋了。大街兩側商鋪林立,城中心是鼓樓和鐘樓,典型的漢人城市佈局。
張氏雖然到後期也跟幾乎所有十六國一樣,宗室內亂不絕。但比起中原後趙時期的石勒石虎,還是好多了。所以涼州到了呂光手中時,未曾受到太大破壞,使他能迅速建立起政權。呂光這個人能成為十六國君主之一,運氣成分佔了很大因素。
呂氏後涼在公元401年投降了後秦,兩年後,南涼王禿髮傉檀進駐姑臧。不久,北涼王沮渠蒙遜攻克姑臧,以姑臧為都直至公元439年北涼被北魏滅亡。北魏收姑臧城內戶口二十餘萬,此後,姑臧城便以武威城名稱世。
一隻手扶上我的肩,迴轉身,他也在向外看。怔怔的眼神,似乎在沉思。我握住他的手,這裡,就是我們要居住十七年的地方。這裡,到了21世紀,已經完全找不到任何呂光時期的痕跡。這裡,一千六百五十年後會建起一座鳩摩羅什寺,以紀念你十七年默默無聞的歲月。
第一部修改及上部出版通知
閉關一週,我一直在忙於修改第一部。自己回頭去看,也發現好多地方慘不忍睹,語言小白無味,這樣的文,當初是怎麼拿出來見人的,笑……
所以,痛定思痛,決定大刀闊斧地改,一有時間便滿腦子想如何改。改到現在,才改了一半。感嘆一聲,修改比寫文難多了。主要是有幾個地方几乎是推倒重來,全部重寫了。
現在總結一下改動的地方:
1。我以前想當然地用英文的發音方法讀“Kumarajiva”,然後翻譯成“庫瑪拉吉法”。看了STATUTU的評論後才知道自己翻錯了。
“我覺得流傳下來梵文名的中文翻譯應該是翻譯者根據當時的梵文發音來譯的,而不是根據今天廣泛使用的英語發音規則。鳩摩羅什和玄臧的時代大不列顛還沒崛起吧,我們不能期待他們根據我們現在熟悉的英語發音規則來翻譯。既然是梵文翻譯當然是忠實記錄它的發音。比如shiva就被按梵文發音譯成溼婆(shibo)。按照“v”發“b”,“a”發“o”(不是“歐”,而是“窩”,就是英語音標裡那個左邊有個缺口的o)的規則, shiva翻作溼婆,jiva翻作耆婆,Kumarajiva翻作鳩摩羅什(u發幽音,而不是烏,a發窩音,v發b音)倒也不算離譜。至少文中這幾個例子的中譯名應是根據梵文發音譯來的,而且音還算譯得貼切。”
所以,我把艾晴不知道羅什之前,叫他“庫瑪拉吉法”重新翻譯成“丘莫若吉波”
2。艾晴花痴小白的地方几乎全部刪掉了。第一部裡,應該更多是亦師亦友的心靈交流
3。第五章幾乎完全重寫,光是這章就寫了三天。自己覺得還算滿意,希望大家能都回頭看看,內容是艾晴與羅什互相鼓勵為理想奮鬥
4。對羅什的外貌描寫也全部重寫了,原來的真的文筆太爛。現在也不是100%滿意,但總算進步些了。
5。將原來生硬的講佛教知識的地方修改過了,該刪的刪。但絕對不是全部刪除,而是用更順暢的描述。
現在已經把第一部全部改完了,非常非常希望大家能回頭看一看,給我多提意見。告訴我你們覺得哪裡改的可以,哪裡改的不好。不打分也沒關係,關鍵是你們的感想。這篇文,要能上個臺階,不是我一個人的本事,而是所有提意見與建議的讀者一起的努力。
這幾天就聽到很多朋友的建議,非常有幫助。對我修改的地方,評論有好有壞,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將原來的網路用語變得更書面化了。第一部在寫的時候,的確用了不少網路語言的。所以大家看起來更輕鬆些。不過呢,我自己倒是覺得沒太大關係,畢竟要跟整篇文的基調結合起來。
還有,謝謝阿納達的長評,非常有哲理,看了很感動。大家有時間也可以去看看,高人阿……
第二部和第三部暫時不打算做太多改動。但是第四部的四章內容,也做了修改,把作者主觀的東西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