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逃生回去見自己的老婆孩子牛羊時,還膽敢阻撓他們的便是他們的仇人,那就沒什麼好說的,殺。…;
已經有十多個部落的頭人被自己部落逃難的兵丁斬殺了,剩下那些部落頭人們見大勢已去,不可逆轉,便喝令下面的忠勇部族們分散到棧道下方已經燒完燃盡的草原上,放那些普通匈奴兵逃走。
這些部落頭人們已經打定主意,這場火不可能沒完沒了,等大火熄滅了,他們就翻山逃走,去投奔鮮卑人,然後借鮮卑人的兵馬為自己恢復勢力,現在這關頭,下面的普通匈奴兵軍心已經大潰,強行阻攔只會把自己搭進去。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慢慢熄滅,那些部落頭人翻過青巖山,準備向北投奔鮮卑西部那些大人,卻發現青巖山下已經有數萬偃旗息鼓的精銳騎兵等著他們,他們以為是西部鮮卑那些大人們聞訊前來救援,便欣喜若狂地奔了過去,等他們到了近前,那些五萬精銳騎兵張開獠牙,原來是張遼總領的五萬騎兵。
這五萬騎兵除了配有雙邊馬鐙、高橋馬鞍、馬蹄鐵的一萬近衛騎兵,還有呼廚泉的四萬南匈奴騎兵,但這四萬匈奴騎兵早就被呂布用參軍制度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裡,呼廚泉只是一個名義上的統領,張遼、鞠義、朱靈三位大將統領下,五萬養精蓄銳三天多的騎兵,如同一群餓狼撲向一群羔羊。
這些部落頭人們的戰馬大多都燒死在青巖山谷裡,殘存的戰馬也都順著棧道逃到中央軍的懷抱裡,這些部落頭人們領著自己的兩萬死忠兵丁是翻山過去,沒能攜帶一匹馬,騎馬習慣的他們站在平地上都是羅圈腿,又怎麼抵擋過中央軍這五萬精銳騎兵,一邊倒的屠殺持續了沒多久,那些原本的死忠匈奴兵紛紛反水,將那些頭人貴族斬殺。
這場戰役最為可惜的是那九萬多頭戰馬,燒死在山谷裡。
呂布本來是不想這樣打戰的,但他已經得到了傳報,西部鮮卑不知從何得知,自己要領兵圖謀他們,他們已經糾合了十五萬騎兵,準備南下,跟河套腹地的匈奴聯軍一起夾攻自己。
呂布若是強攻那十四萬匈奴騎兵,縱然獲勝,也是慘勝,戰勝了十四萬匈奴騎兵後疲憊不堪的中央軍很難再贏得過鮮卑的十五萬鐵騎,呂布實在是沒辦法,只好放火燒山。
退一步講,把這九萬多頭戰馬燒死在山谷裡,也總好過便宜隨後而來的鮮卑人,因為呂布中央軍中尚未有那麼多騎兵可以駕馭這麼多戰馬,對中央軍來說,戰馬易得,騎手難求,一個農夫不可能在幾個月內就成為一個合格的騎兵,即便經過呂布中央軍的殘酷訓練,也難以跟從小就在馬背上長大的匈奴、鮮卑人一較長短。
這場戰結束後,河套地區的匈奴部落為之一清,從此之後,沒有任何部落了,只有四類匈奴人。
呂布又從所有匈奴男子裡甄選了兩萬騎兵,分為戰輔兵,自成一師,交給善於統帥騎兵的徐晃統領。
整個河套地區雜居了八十多萬匈奴人,在山谷裡燒死了三萬多,剩下的都屈服了呂布的武力,呂布瞭解這個匈奴人跟羌人不一樣,羌人是越壓越彈,跟漢人戰鬥一百年還不屈服,現在的匈奴人有點像後來的高麗棒子、倭國人,畏威而不懷德,對他好是不足以讓他對你感恩戴德,必須要把他們打服了,先用大棒子打,然後給胡蘿蔔,才能馴服他們。青巖山一把火,將南匈奴人心中殘餘的桀驁燒掉,從此之後,他們再不敢在漢人面前橫刀立馬,而是乖乖地按照呂布的政策,接受徹底的漢化。…;
連同被名義上的單于呼廚泉統治的塞內七十多萬匈奴人,大漢境內總共生活了一百五十萬匈奴人,除了十幾萬往北逃亡歸附於鮮卑的匈奴人,一百四十多萬匈奴人全部歸於漢化。
陸續有十萬匈奴精壯男子編入匈奴兵團,組成五個師,為中央軍的外編兵團,為呂布效力。
陸續有八十多萬匈奴人不再放牧,轉作耕種,開始在河套地區,跟從其他州郡過來的移民一起開發大河套地區,許多溝渠開始興建起來,許多水車修建起來,無數荒地變成良田,塞上江南指日可待。
對於這些願意接受漢人耕種文明的匈奴人,只要他們能夠徹底地漢化,能夠積極地說漢語、寫漢字、穿漢服、從漢俗、改漢姓,開始耕田的時候,就可以免費地用中央軍的種子、農具、耕牛,只要到時候原樣奉還就行。呂布這樣的規定是為了促進匈奴漢化的程序,並沒有半點搞民族平等實際搞民族歧視的,因為對呂布來說,天下只能有一個民族,那就是我們的大漢民族,匈奴民族不會繼續存在了。
有三十多萬匈奴人繼續放牧生涯,但他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