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皇一黨,以田豐、荀彧、孔融為主,他們感念兩漢四百年基業不易,有復興漢室之念,對於扶持呂布篡漢自立是抱著反感甚至敵對的心情,動輒以不可做王莽、董卓來提醒呂布。
議事廳裡將近有一半文武將領都抱著無可無不可的態度置身事外,不論呂布是做大漢忠臣也好,篡漢自立也罷,只好能保證住他們的利益,他們都支援呂布。
目前看來保皇一黨的勢力沒有從龍一黨大,但若是加上皇甫嵩、朱儁、蔡邕、馬日磾、黃琬、鄭玄等保皇黨老臣們,從龍一黨並無必勝的把握,畢竟呂布的鄴城朝廷一開始就是以團結大多數保皇黨以對抗董卓、袁紹而發家的,不像曹操迎獻帝劉協時麾下除了荀彧、荀攸外幾乎都是從龍派,沒有太多牽絆。
呂布明白,董昭從龍一黨跟田豐等保皇一黨之間的截然不同,歸根結底是政治理念的不同,從龍一黨是王道,而保皇一黨是霸道。這王道、霸道並不是從字面望文生義的意思,實際上,王道和霸道是自從春秋戰國以來逐漸形成的諸侯處於亂世的兩種思路。
所謂霸道,就是要“上尊天子,下合諸侯,討伐不臣”,成為天下的諸侯之長,歷史上這樣做的人,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時期的齊桓公、晉文公等五人,史書稱呼他們為春秋五霸,管這類的事業稱為霸業,而對這種思想也就稱呼為“霸道”,其實,歷史上曹操做的或呂布現在做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基本上都是這個思路。
說起王道,很多人認為王道就是簡單的仁德治國,其實是一種誤解。王道是戰國時期孟子的思想,他認為諸侯透過仁義治國,規範禮儀,最後能夠達到“王天下”的目的。在秦始皇之前沒人稱帝,夏商周三代的天子其實都只稱王,只有進入戰國時期之後,諸侯國才膽敢逾制稱王。所以孟子的“王天下”思想,其實就是認為諸侯透過仁德的手段,就可以君臨天下,取周天子而代之。
董昭等從龍一黨並不主張“尊王室討伐不臣諸侯”的“霸道”,主張要推翻衰微的漢室,建立一個新王朝取而代之,而田豐等保皇一黨則認為大漢皇室還有救,還有中興的機會,呂布頂多只能做到周代呂尚的位置。
歷史上,曹操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霸道”思想起家的,最後當他說“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為自己的兒子取代漢室鋪平道路的時候,其實是捨棄了“尊天子討伐不臣”的霸道思想,向王道思想靠攏,這其中不能不說受到董昭的很大影響。
呂布過去一直處於動搖不定的狀態,徘徊在君主立憲的霸道、篡位自立的王道之間。
因為呂布的猶豫不決搖擺不定,所以保皇黨、從龍黨才能暫時保持合作,共對袁紹、曹操、劉備。
呂布看了議事廳裡涇渭分明的兩派人,知道現在還有袁紹、曹操、劉備、陶謙、劉璋、張魯等敵對勢力沒有清除,實在不宜把自己最後的決定說出來,現在還是要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共御外敵,只有等大漢真正統一到鄴城朝廷旗下,呂布才會做出最後決定。
第710章 封爵武安公
就在保皇黨、從龍黨吵得不可開交之際,中間派的魏郡太守滿寵起身勸解道:“諸位,諸位,息怒,且聽在下一言!諸位爭執關鍵在於主公為國公之事是否讓天下人非議,在下有一計,可平息天下非議!”
保皇黨、從龍黨齊刷刷地將目光投向滿寵:“伯寧,計將安出?”
滿寵白袍似雪,清俊的臉蛋上浮現一抹從容的笑意:“若是天子僅封主公一人為國公,定然惹來天下人非議,若是天子又封皇甫嵩、朱儁兩位老將軍同為國公,三人同為國公,則天下人必無爭議。”
眾人目光又齊刷刷地瞄向呂布,主公雖然年輕,但這幾年功勞遠大於皇甫嵩、朱儁,他肯跟皇甫嵩、朱儁一起共領國公之位嗎?
呂布剛才一直是笑眯眯地觀察著在座的各位文武臣屬,並不強行阻止眾人的爭論,見眾人都帶著徵詢的目光看著自己,便朗聲笑道:“汝等莫要與吾生分,該問就問,該說就說!”
荀彧雖然新近歸順呂布,卻得呂布器重,為大司馬府署理留守長史,大著膽子,拱手問道:“主公,請問您到底是怎麼考慮的?是否要按滿伯寧所議?”
呂布點點頭,繼而又搖搖頭道:“吾願為公爵,不過不是國公,而是縣公,雖有封地,卻不立國,而且吾準備建議朝廷,以後不論是王、公、侯諸爵位,雖有封地,可按照不同比例享受封地賦稅,卻不可稱之為封國,既無軍權,亦無治民權,但有監督官吏之責!”
田豐、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