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後喪禮

戴妃死後五年,王太后以101 歲高齡逝世。這位王太后大概是被電影改編得最扭曲的人物:事實上,她雖是維多利亞時代出身的古物,階級觀念極重,反對王室納稅改革,不時為賽馬透支國庫,但她的其他非政治思想卻比查爾斯開明,比如老早鼓吹婦女解放和同性戀合法化,又會和曾孫威廉王子討論電視主角Ali Gee(即“偽哈薩克”電影《波叔出城》的同一系列),和電影中的封閉形象頗為不同。她的高齡正如今日女王,本身已是傳奇,年齡無妨沖走智慧,因為太老的老人家受政治隔離保護,人們就當她是代表國家的活古董、大笨鐘。這名帶不走一片雲彩的老嫗,被黛安娜譏諷為“麻風國度裡最被抗拒的人”(the chief leper in the leper colony),卻同時是戴妃以外最受歡迎的王室成員。21 世紀的人民如何響應古物之死,是漠不關心還是依然給王室面子,造成戴妃喪禮後對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另一次挑戰。當時筆者正在英國讀書,對輿論如何表態,印象猶新。

表態前哨戰由保守派揭開序幕,他們以百多個電話投訴BBC 主持沒有打黑領帶是有欠尊重,以為足以反映“人心向背”。激進派卻糾集了千多個投訴,物件又是BBC,認為喪禮報道“影響常規節目”。《太陽報》之流的出格、靠王室醜聞掙錢的小報一反常態,聯同以《泰晤士報》為首的保守派大報,一起浮誇地哀悼“祖母之死”,反對搶拍太后遺容;二流股市分析員亦歌頌太后為“二十世紀第一偉人”;只有《衛報》一類左報矮化之為“不察民間疾苦、窮奢極侈的封建大地主”。有多少群眾出席喪禮,就成了公民投票—大概女王在母親死後那幾天,和戴妃死後那幾天一樣,都是惶恐不安的。假如出現戴妃級數的200 萬人,自然是王室大勝;假如只有死訊傳出當日的小貓三四十隻上街,反映王室無人理會,衝擊可能比戴妃之死更嚴重;假如出現半世紀前為丘吉爾送葬的25 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