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1部分

國貴族,對武信侯公孫起產生了異議,認為武信侯公孫起太過於膽怯,在魏公子潤所率領的魏兵面前連戰連敗,這種戰爭方式,不符合秦國的利益。

其實平心而論,武信侯公孫起雖然名義上敗退了幾陣,但事實上兵力幾乎沒有受到影響,但很顯然,秦國國內的貴族們可不會去管這些,他們只知道,武信侯公孫起沒有帶給他們任何戰爭利益,反而是在每日消耗著糧食。

因此,近兩日咸陽城內有一批貴族聯合向秦王進覲,希望秦王下令約束帶兵在前線的武信侯公孫起,說白了就是希望武信侯公孫起儘快擊敗魏公子潤,好使他們從三川、從魏國奪取豐厚的戰爭利益。

這讓秦王很頭疼。

倘若換做是一般的對手,相信就算是秦王也會不滿於武信侯公孫起那“消極”的戰術,可問題是,魏公子潤那是一般的對手麼?

因此從理智上來說,無論是秦王還是左庶長衛鞅,都不認為武信侯公孫起的策略有錯既然魏公子潤註定會在魏國本土戰爭失利時撤兵,那麼,大秦計程車兵,為何還要與魏軍廝殺,白白犧牲?老老實實等魏國自潰、等魏公子潤不得已自行撤退不是更好麼?

但很顯然,秦國國內貴族們的耐心被磨光了,他們無法再忍受武信侯公孫起與魏公子僵持不下的戰爭,認為這是白白浪費秦國珍貴的糧食。

更有甚者,有些貴族開始指責武信侯公孫起辜負秦王對其的信任。

事實上,這也是沒辦法的是,畢竟武信侯公孫起出兵以來,確實沒有做出什麼成績。

記得當年秦少君雖然敗北,但好歹拉攏了烏須部落、羯部落、羚部落這三股三川草原上的大勢力,可武信侯公孫起呢?乾脆就在函谷眼睜睜地看著那三個有可能成為秦國附庸的三川勢力被魏軍覆滅這在秦國咸陽一部分貴族看來,是武信侯公孫起的一個重大失策。

於是乎,一些眼高於頂的秦國貴族在後方大放厥詞,他們覺得,倘若武信侯公孫起當初聯合烏須部落、羯部落、羚部落,與魏公子潤麾下的魏軍正面交鋒,最快的局面,也不過是如今這樣,但好歹秦軍不至於不戰而退。

正所謂三人成虎,由於這類的言論過盛,以至於就連秦王都開始有些動搖:莫不是武信侯公孫起果真判斷失誤?

不過對此,左庶長衛鞅的態度卻十分堅定,他堅定地認為,武信侯公孫起的決定是正確的。

原因很簡單,烏須部落、羯部落、羚部落的戰士,他們並沒有接受過正統的作戰訓練,打起仗來的作戰方式基本上就是一擁而上、勝敗全看天意,這種友軍,誰敢帶著他們與魏軍正面交戰?

什麼?騎兵?

難道魏軍就沒有騎兵麼?魏軍那一方,川北聯盟的羯角軍、以及川雒聯盟的川雒騎兵,兩者加起來差不多有七八萬人呢!

兵力不如魏軍、士卒的戰鬥素質也不如、裝備也不如,在這種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的情況,與魏軍正面交戰,豈有勝算在?

與其如此,還不如坐山觀虎鬥,靜看魏軍與烏須、羯、羚等勢力殺個你死我活,期間還能看看能否有趁機殺敗魏軍的機會,反正烏須部落、羯部落、羚部落也不是什麼好鳥。

只是誰也沒有想到,魏公子潤麾下的先鋒魏將司馬安竟然那般厲害,用五百隻羊就覆滅了整個烏須部落,使得魏軍士氣大振。

因此就個人而言,衛鞅可以接受武信侯公孫起的那份成績,畢竟他所面對的魏軍絕非尋常,是故,他並不希望秦王對前線施壓,因為這會影響武信侯公孫起的判斷。

自古以來,以王命催促前線的將領,結局往往都會吃敗仗,魏國當年的上黨戰役慘敗,就是絕佳的例子。

就在秦王與衛鞅討論著是否該以王命催促前線的武信侯公孫起時,廷尉匆匆走入,施禮稟道:“大王,下城守張瑭大人求見,此刻正在宮廷外候著,說是有要事相稟。”

“張瑭?”秦王愣了愣,想不通張瑭不好好呆在下,前來咸陽做什麼。

宮廷內的王座階下,左庶長衛鞅也是一臉困惑之色由於情報送遞不力,就連衛鞅也萬萬沒有想到,遠在五六百里之外的魏軍此刻竟然已殺到秦國本土,還攻陷了兩座城池。

“傳召入內。”秦王吩咐道。

“喏!”

廷尉施禮而退,片刻之後,便領著張瑭去而復返。

待瞧見張瑭時,秦王與衛鞅都愣了一下,因為他們發現,張瑭渾身上下風塵僕僕,臉上竟還有被凍傷的痕跡,彷彿是連日連夜從下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