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戊戌變法的另面
作者:茅海建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內容簡介
戊戌變法的主要推動者康有為、梁啟超,政變後避往海外,完成一系列關於戊戌變法的著述,也成為後來研究戊戌變法的重要史料。毫無疑問,康、梁是當事人,他們的著述自然有著很高的價值,但他們著述的目的,不是為了探討歷史的真相,而是其政治鬥爭的需要,故在其著述中有著諸多作偽。康、梁作為政治活動家,此類行動自有其合理性,但給今日曆史學家留下了疑難,若信之,必有誤,若不信,又從何處去找戊戌變法的可靠史料?本書作者茅海建從新近披露的張之洞檔案中試圖還原戊戌變法的另面。
作者簡介¥米¥花¥書¥庫¥ ;http://www。7mihua。com
茅海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先後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師從陳旭麓教授。曾任軍事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主要著作有:《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豐帝奕裕�罰�1995)、《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1998)、《戊戌變法史事考》(2005)、《從甲午到戊戌:康有為〈我史〉鑑注》(2009)、《戊戌變法史事考二集》(2011)、《依然如舊的月色》(2014)等。
書摘正文
戊戌變法的另面——“張之洞檔案”閱讀筆記
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圖書館所藏“張之洞檔案”,有著數百上千件史料,涉及到戊戌變法。為了使讀者能更多地瞭解、使研究者能更廣泛地利用這批史料,我採用了“閱讀筆記”的寫作方式,以能較多地發表史料,並加以詳細的註釋。
然而,這一寫作方式造成了兩個後果:一、各章敘事的時間順序會有重複,這與一般著作大體以時間為序的寫作方式有所不同——其好處是方便閱讀,其缺點是有相當部分的內容需要互相參閱。我也將需要參閱的內容在註釋中加以說明。二、本書的一些內容,尤其是關於總體情況及相關背景的內容,難以融入於各章之中,需得另行說明。由此,在本書的敘述正式展開之前,為了讀者閱讀理解之方便,我作此長篇的導論。
第2節,一、張之洞、康有為的初識與上海強學會、《強學報》
一、張之洞、康有為的初識與上海強學會、《強學報》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人。道光三十年(1850,虛歲14歲)中生員,入南皮縣學;咸豐二年(1852,虛歲16歲)中順天府試舉人第一名(解元);同治二年(1863,虛歲27歲)中進士,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入翰林院,授編修。科舉路上,凱歌猛進。同治六年,出任湖北學政,十二年,又任四川學政;光緒五年(1879)二月起,他先後任國子監司業、左春坊左中允、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講、右春坊右庶子、翰林院侍講學士,至光緒七年六月,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數月一遷,飛黃騰達。該年十一月,升任山西巡撫,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員。光緒十年,他調任兩廣總督,十五年,改任湖廣總督。
張之洞是那個時代官場上的特例。他有著極高的天分,使之在極為狹窄的科舉之途上脫穎而出,又在人材密集的翰林院中大顯才華。他深受傳統經典的浸潤,成為光緒初年風頭十足的清流乾將。他尊崇當時的大儒、曾任同治帝師傅的清流領袖李鴻藻(亦是同鄉,直隸高陽人),而李鴻藻出任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禮部尚書、吏部尚書等高官,又使之身為疆臣而又“朝中有人”。曾國藩、李鴻章雖同為詞臣出身,然以軍功卓著而封疆;張之洞的奏章鋒芒畢露,博得大名,竟然以文章發達而封疆,實為異數。此中最為關鍵者,是他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睞,從殿試名次的提前,到地方大員的出任,以及在其人生數次關鍵時刻,都可以感受到那種或顯或隱的“慈恩”。
梁鼎芬的“周旋”張之洞的個人經歷,使得他特別關注文壇士林,尤其是有思想、敢作為的官員士夫,幕中亦養著一大群“能人”,其中一位是廣東名士梁鼎芬。
梁鼎芬(1859…1919),廣東番禺人,字星海,號節庵。小張之洞22歲。光緒二年(1876,虛歲18歲)中舉人,六年(虛歲2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