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秋心裡憋得難受,差點要笑出來,這小皇帝缺德不缺德,葉春秋不知道,不過時不時被拉出來批判一番,卻不知他會是什麼心情。
葉春秋沒有做聲,因為這顯然很符合士大夫們的理念,你不缺德誰缺德?
何況禮部擬祭文的人,大致是抱著我就愛這麼寫的心情來書寫的,其實想必許多人都在想,這傢伙真是作死,這分明是給天子難堪啊,可是偏偏,這篇祭文一路過關斬將,竟都透過了,顯然特麼的還是好評如潮,這大明朝的政治生態,更令葉春秋有了深刻的印象。
…………
抱歉,昨兒熬夜,今天又起晚了,第一更讓大家久等了,還有謝謝大家對老虎的關心,老虎看到挺感動的……(未完待續。)
第六百五十六章:陛下聖明(第二更)
明明是一份痛罵皇帝的祭文,何以會一路通關呢?
因為這必須透過禮部,甚至透過內閣,還有宗令府,現在還需翰林院最後的檢驗。
大明的體制與其說君主****,不如說君主與士大夫二元****。
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士大夫,說穿了,任何士大夫都需經得起讀書人檢驗,讀書人對於身居高位者有很高的道德標準,尤其最看重的就是忠直二字,你得正直。
所以即便焦芳是靠著劉瑾上位,可畢竟這種事也只是有人懷疑而已,焦芳有沒有勾結劉瑾,也不會讓你看到,更何況焦芳至少在表面上是和讀書人理念一致的。
那麼這份祭文就有意思了,在遴選的時候,禮部最終將它挑選出來,顯然也是因為無人敢擋,若是同樣的祭文,有一份滿篇都是國泰民安,是風調雨順,是君主聖明,另一篇開口就是罪己,作為禮部尚書,你會選擇哪一份呢?
當然是後者,因為選擇前者可能會招致非議,這國家哪裡國泰民安了?你分明就是諂媚,是說假話,是騙人,是想要討好宮中!孫需啊孫需,想不到你是這樣的人,你的理念呢,你的正直呢?
而選擇後者,顯然是最穩妥的辦法,雖然得罪了天子,可是這祭文終究還要透過司禮監的,反正我就選了,你們最後同意不同意是你們的事。
等到這祭文送到了內閣,幾個讀書人心目中典範的內閣學士們,顯然也不可能打回去,人家說真話怎麼了?就不能讓人說真話?你為何要擋,難道我大明朝就不能有正直之人的立足之地嗎?
內閣的人幾乎是一致透過,接下來,顯然是送一份去司禮監,另一份送到翰林。
司禮監那兒,大致是會透過的,因為時間來不及了,不可能另外選一份,而且這種祭文雲裡霧裡,拐彎抹角,一般沒有進士水平的人,還真未必看得懂,司禮監那兒不吭聲,翰林這兒就更無人跳出來反對!
總之,選這份祭文,好評如潮,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封祭文念畢,孫需帶著淡淡笑意道:“諸位可有拾漏補遺的嗎?”
一時默然無聲,新任的翰林學士道:“此文甚好。”
其實只是走過場而已,官場上的慣例,一般真正讓你去核查的,往往都會放在內閣定巚之前,也就是說,真要徵詢意見,那麼流程應當是禮部先送翰林院,之後再送內閣,可都已經先送了內閣,內閣諸公都已經拍了板,誰敢挑刺來著?
葉春秋心裡想笑,從洪武開始,這個士大夫的官僚體制就已經臃腫無比,無數的明規則和按規則猶如一團亂線,彼此纏繞,就算是身在官場上的人,只怕也未必能看得通透,何況是外人。
葉春秋也已不再是當初不明就裡的那個愣頭青,一年的宦海經歷,使他日漸沉穩。
倒是這孫需呷了口茶,道:“哪位是葉修撰?”
孫需這樣一問,反而讓葉春秋成了眾矢之的,戴大賓朝葉春秋擠了擠眉,滿是羨慕地低聲咕噥:“葉修撰而今聲名遠播,連部堂都尋上門來了。”
葉春秋輕輕拿手拍了拍他的膝,意思是讓他慎言,而後才徐徐起身,到了堂中,行禮道:“下官葉春秋,忝為翰林修撰,見過部堂大人。”
孫需打量了他一眼,又露出了幾分笑意,道:“老夫也是上任不久,便聽說近來翰林出了個文武雙全的大才子,小小年紀,後生可畏,難得啊……哈……老夫老嘍。”
他這樣一說,大家都跟著笑,侍講何茂更是忍不住插了一句:“孫公是老當益壯。”
孫需擺擺手,接著道:“葉修撰以為,這封祭文如何?”
他一面說,一面看著葉春秋,面帶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