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3部分

楊縣令聽到寧夏便搖頭,他是南方人,而甘陝這兒的民風很彪悍,於是踟躕了一會兒,方才道:“寧夏那兒,現在鬧得很厲害……”

葉春秋還以為安化王已經反了,心裡一沉,臉色微變道:“怎麼,出了什麼事?”

“還不是屯田,還有吏部的京察。”楊縣令幽幽地嘆息了一聲,接著道:“京察倒也沒什麼,可是朝廷自從將京察推廣到了地方,便到處委任官員巡視各方,地方上呢,是御史巡按倒也罷了,可是邊鎮不同啊。一到了邊鎮,則是吏部委派欽差,或是以大理寺的名義,或是以都察院和吏部的名義,監督屯田之事,邊鎮諸衛,本質就是屯田,平時朝廷能給多少餉?不就靠著這點田吃口飯嗎?欽差一到了地方,哪裡會將普通的官兵放在哪裡,於是不免有所苛責,甚至將將士們當做豬狗一般使喚的也是大有人在,因而現在諸衛怨聲載道,就不說寧夏,陝西各衛,就說這通關衛吧,又能好到哪裡去?”

葉春秋只是安靜地聽著,卻是沒有插話。

………………

兄弟們,我剛剛在《龍武2》體驗了翼海城的戰鬥,乘飛機搭戰艦海戰的感覺真的不錯,有一種做上了提督的感覺!

………………

(未完待續。)

第八百九十一章:新政害人啊(第七更)

葉春秋帶著鼓勵之色,看著楊縣令,他希望知道更多寧夏的訊息。

楊縣令看了安靜凝聽的葉春秋一眼,便繼續道:“其實小縣也非是為了那些官軍說話,諸衛屯田建立衛所,這是太祖的祖制,好與不好,且先不論了,屯田可以節省軍帑,這總是沒錯的,現在呢,朝廷因為諸衛屯田,而不發餉,可是欽差又清查屯田,以至這屯田的大權就落到了欽差手裡,欽差到了諸衛,眼高於頂,這就使諸衛既無軍餉,又得仰仗欽差鼻息,欽差能體恤官兵疾苦倒也罷了,若是遇到狠得,真真是生死不如。”

其實葉春秋聽了楊縣令的話,便知道這是劉瑾等人搞出來的新政內容,這劉瑾在當年的時候,曾弄了個新政出來,這新政的內容其實倒也說得過去,譬如清理天下的田畝,清理軍屯官倉,裁撤京官和地方官府以及各衛衛所的冗官、冗員等等。

這些舉措倒也沒錯,也算是一眼就看出大明的弊病了,算是對症下藥,葉春秋在京師之中,感觸其實並不深,可是現在一路到了地方上,方才有所感觸。

新政害人啊。

說是說裁撤地方冗官、冗員,清丈田畝,這沒錯吧?

當然沒錯,可問題在於,既然要清丈,要裁撤,要清理,那麼勢必需要人到地方去,你看,表面上是裁撤冗官、冗員,可是為了監督和施行,卻又增設了一群到地方來的欽差,欽差要辦事,就不免需要幾個屬官、幕僚,屬官和幕僚之下呢,又需要一批辦差的差役,結果就是,地方上的冗官和冗員倒是沒了,欽命來的冗官、冗員卻又是一大堆,地方上的冗官、冗員再不好,他們終究還是紮根在地方的,對於十里八鄉的事有所瞭解,即便是吃拿卡要,或是貪贓枉法,總還心裡有個度,欽命的冗官冗員到了地方,完全是兩眼一抹黑,既不切實際,也不在乎鬧出什麼後果,就算鬧出來了,大不了就把一切的干係推到地方上去,因此這些人尤其的狠,將地方上的生態破壞的一乾二淨。

軍中就更不必說了,地方官和欽差之間的矛盾,就算真出了格,畢竟和小民關係不大,可是軍中就又不同了,邊軍的冗官冗員一裁撤,等於是欽差一手包辦了諸衛,從前的邊軍和世襲武官之間,雖然也有盤剝的關係,可是武官們總還是將衛所的軍戶當做自家的佃戶,貪婪歸貪婪,總還賞口飯給你吃,欽差的吃相可就顧不得這個,他就是來幹一票的,壓根就沒打算祖祖輩輩紮根於此,好不容易出一趟差,也就幾年光景,再加上許多人能出來,大多是給上頭塞了銀子的,因此無論如何也要值回票價,於是猙獰畢露,拿著新政的名義,敲骨剝皮,然後留下一地雞毛,拍拍屁股就走了。

但凡是新政,哪一個用意都是好的,從王莽新制,再到王安石變法,幾乎在理論上,都是無懈可擊的,這和現在的新政沒什麼分別,冗官冗員要不要裁撤,裁撤了好不好?好啊;田畝要不要清丈,清丈了好不好?好啊!

可結果呢……

葉春秋苦笑著搖頭,好在現在寧夏那兒沒有還安化王的訊息傳來,這使葉春秋安心一些,又與這楊縣令寒暄幾句,這楊縣令想必是滿腹牢騷,雖不敢直接點明新政之弊,卻也拐彎抹角地說了一些地方上狗屁倒灶的事,到了夜裡,楊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