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它們沒有變化,才說明了剛才問題的答案。”透過海生的回答,肖揚越發肯定自己的判斷。
海生吃了一驚,沒變化還說明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回答是正確了。可自己只是將看到的作些描述,並沒有回答任何重要的內容呀?他越發糊塗了。
“肖揚,你快點說說結果吧,不然的話,海生又要睡不著覺了。”對於肖揚的步步設問,陳霞也是一頭霧水,很想聽聽最終的答案。
“你們看啊,從魚群出現在左邊的螢幕,又遊過中間的大螢幕,最後經過右邊的,我估算了一下,起碼有近一分鐘的時間。剛才經過的魚群很大,我們可以把它們的肚皮集合看成一個‘大平面’,這塊‘大平面’在近一分鐘的移動時,它的顏色幾乎沒發生太大變化,這說明什麼?我們知道魚群肚皮顯現的顏色,主要是受下方光源及魚群所在的相對位置影響。除非受到驚嚇,在近一分鐘的時間內,魚群執行的軌跡大致為同一平面,高低變化較小,這微小的變化可以忽略不計。那麼,魚群肚皮下面光源的強弱基本決定其顏色的變化,現在我們觀察它們的顏色變化並不大,這說明在魚群移動的過程中,其下方始終存在著持續性光源,且面積還不小吶。”肖揚談出自己觀察感受。
“如果這種推測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剛才談論的實驗室,不過是海底巨大的建築群體的區域性而以。探測器提供的資訊量只是這大規模建築物中的冰山一角,也就是說,沒有顯示的部分遠大於一個實驗室所需要的空間。這樣,我們過早地斷定它只是一個普通實驗室,那尤如盲人摸象,只瞭解些區域性而以,根本無法推斷整個建築群的大小。我看,這個海底建築群的用途,遠比我們的想象要複雜得多。”最後他作了一個大膽的判斷,這個結果大大超出了在座各位的設想,同時也提高了大家對傳回畫面的興趣,開始回放細細觀察。
其實被肖揚稱為海底的建築群,實際上只是盧戧那星人在地球總佈局的一環,它的內涵不是一個小小的探測器能夠探明的。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地球大劫難(23)
印度洋位於亞洲、非洲、南極洲和大洋洲大陸之間,是世界第3大洋,約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l/5,平均深度3 897m,。其海底地貌錯綜複雜,除海洋底中部有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外,還分佈著許多海嶺、海丘和海盆等。
盧戧那星人經歷了漫長的宇宙旅行,終於到達地球,儘管老祖宗留下的盧戧那線條(那斯卡線條)依然還在,但歷史上記載的綠色星球已經有了它的主人。而且地球上人類已經有了較高的文明程度,科技實力也發展到較高的水平。雖說與盧戧那星人類的科技水平相比還有些差距,但他們已不可能象當年其祖輩那樣自由進出地球,或如自己步入奩星一樣無拘無束了。所以,盧戧那星人要想順利地落戶在地球上,必需要避開地球人的視野,選擇地球人視覺上的盲點。
這是印度洋一個較淺的海盆,表層沉積物主要是粘土、泥質粉沙、放射蟲軟泥和有孔蟲軟泥組成,其中夾有火山噴發物,其地勢相對平坦,在它不遠處有一條深海溝。它遠離我們經常航行的線路,屬於地球人類生活所能涉及到海洋部分之外的盲區,自然成了盧戧那星人在地球上修築自己基地的首選。在這裡,經盧戧那星人多年建設,終於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王國”。
基地集合了盧戧那星人的智慧和科技實力,經幾年的建設,終於在貧瘠而荒蕪的海底深處,打造成一個獨立迴圈執行的生物系統。它按海盆的地形地貌特點與面積,分期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群體。主要分為三個大區,最上面的是工作區,為基地的核心部分;中層是生活區,除必備的生活設施外,還建有休閒、娛樂場所;下面是供給區,包括整個基地正常執行所需的氣、水電和其它能源的供應,建有完備的汙水、汙物處理系統,還配置了生活物資的生產和加工。這裡的“土地”能生長各種各樣的植物,既有盧戧那星球上的,又有地球的。基地的生產費料及生活垃圾,經過多次回收、處理之後排洩入離其不遠的深海溝,在海溝暗流的幫助下,地球人很難找到任何有價值的線索。
頂層由透明的隱形防護材料構成,材料表面的塗層除可保證外界光線的直接進入,還能限制基地內光線外洩的範圍,讓基地能輕鬆地逃過地球人在天空中安裝的“眼睛”。“海底軍團”的海底探測器無意中“闖入”之處,正是當初修建基地時,留下的運輸要道,現早已廢棄不用了,而它停止的地方的確是基地眾多實驗室中的一個。
此時,探測器能傳回畫面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