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4部分

而去攻寧遠。

清軍上次在寧遠吃過敗仗,兵將心中對袁崇煥都是很忌

憚的。大貝勒代善見城中有備,就勒兵不攻。皇太極對諸將

說:“先汗攻寧遠不克,這次我攻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寧

遠,我可要聲名掃地了。”於是下令總攻,擊破城下明軍騎兵,

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寧遠之戰,袁崇煥部的戰鬥力已有增強,敢

於到城外決戰了。上次要清軍退後,才派五十名敢死隊縋到

城下拾箭枝,可見不敢開城門。

滿桂率領明軍在城南二里列陣,城牆下環列槍炮。皇太

極佯敗,想引明軍來攻,然後伏兵齊起。但明軍沒有上當,守

壘不追。皇太極於是回軍再戰。

袁崇煥親上城頭督戰,大聲呼叫。滿桂戰於城外。祖大

壽、尤世祿回師攻擊清兵後路。雙方死傷均重,滿桂身中數

箭。明軍野戰終於打不過清軍,於是退入城中據守。這場大

戰打得十分慘烈,城壕中填滿了兩方軍士的死屍。

守軍又以葡萄牙大炮轟擊,擊碎清方大營帳一座及皇太

極的白龍旗,殺傷清兵不少。明方的報告說,皇太極長子召

力兔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蕩寧古貝勒在陣上被明軍射殺,

又殺固山(領七千五百人)四人、牛錄(領三百人)三十餘

名。這報告失之誇大,事實上並無皇太極的兒子在此役中陣

亡。但清方紀錄中也說:濟爾哈朗貝勒、薩哈廉貝勒、大將

瓦克達、阿格等均受傷。

皇太極見部隊損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錦州南面,亦

不能拔,將士又遭到不少傷亡,將領覺多拜山、巴希等陣亡。

七月,清兵敗回瀋陽。

這一役明朝稱為“寧錦大捷”,是明軍對清軍第二次血戰

勝利。

袁崇煥在報功的奏章中,力稱功勞最大的是滿桂。他和

滿桂向來頗有意見衝突,但在奏章中力稱寧遠大捷以滿桂之

功居多,可見光明磊落,大公無私。

第一次寧遠大捷是天啟六年正月,第二次寧錦大捷是七

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個月。在這短短的十六個月之間,袁

崇煥加強了明軍的戰鬥力,搶築了錦州的防禦工事,固守在

清軍的後路,使皇太極有後顧之憂,不敢久攻寧遠。同時清

軍先攻錦州不克,再攻寧遠,氣勢已挫。可見袁崇煥這十六

個月中的準備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時期,

局面當然更有改進。

這一仗大捷,軍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還是靠了葡萄牙

的紅衣大炮。明朝這時本來已驅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傳教

士。傳教士波爾、米克耳兩人見到明清交兵,有機可乘,便

發動澳門的葡人,嚮明朝提供軍費和炮手。明朝於是召還已

驅逐了的教士。本來秘密傳教變成了公開,大批葡萄牙教士

和炮手進入中國。後來中國在外國教士和技師指導之下自

行鑄炮。所鑄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稱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

將軍”,還派官祭炮,請將軍發威破敵。金人要直到數年之後,

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開始鑄造大炮。

袁崇煥在政治上屬於魏忠賢的敵對派系。他中進士的主

考官韓爌、保薦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東林黨的巨頭。袁崇煥

當然不肯剋扣軍餉去孝敬魏忠賢。但為了大目標是守禦錦州、

寧遠,他也相當的委曲求全。各省督撫都為魏忠賢建生祠,袁

崇煥如果不附和,立刻就會罷官,守禦國土的大志無法得伸,

因此當時也只得在薊遼為魏忠賢建生祠。

但魏忠賢仍是不滿意。所以雖有寧錦大捷,袁崇煥卻得

不到甚麼重賞,只升官一級。奉承魏忠賢的官員卻有數百人

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劃有功,連魏忠賢一個尚

在襁褓中的嬰兒從孫,也因此而封了伯爵。魏忠賢是太監,沒

有兒子,只好大封他侄兒,封他侄兒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