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不對頭,工業兵敗如山倒。跡象顯示北京開始花錢了。值得嗎?

我不擔心像美國三十年代那樣,中國會因為不景而搞出大政府,因為中國的政府已經夠大了。問題是中國比美國幸運得多,可以修改現有的為禍不淺的政策而過關。我擔心的是如果北京輕視這個選擇,學美國的別無選擇的花錢途徑,為禍不淺的政策會永遠地驅之不去!

經濟解釋會成為中國學派嗎?(1)

(2008…11…11 08:08:03)

「《佃農理論》四十年」研討會議結束了,參與者說很成功。我極少參加會議,不知「成功」如何衡量。約一百人,其中不少說,那是他們參與過的最成功的會議,甚至有說比七月高斯在芝加哥大學舉辦的「中國經濟改革三十週年」還要好。芝大之會一致好評,但因為參與者一半是西方人士,不知中國,交流有點沙石。

《佃農理論》是我一九六六年作學生時的論文習作,首篇文章的發表日期是一九六八,剛好四十年。往事如煙,這次研討,參與的年輕人不少熟讀該書(若干年前出版了中譯本,有學子說讀英文版),使我有無限感慨。籌辦這次會議的朋友徵文,由他們選出六篇贈予獎金作鼓勵。說明限於以經濟分析來解釋真實世界的現象才考慮。果然,收到的四十多篇文稿全是解釋之作,好壞不論,這類作品在地球上近於失蹤有三十年了。

我還是沉醉於六、七十年代解釋有趣現象的經濟學。不一定同意他家的解釋,但好些過癮可讀,有啟發力,不同意更加緊張刺激了。為什麼同樣的病,加州的醫生收費,收富人比收窮人的多?為什麼廠家或批發商要管制零售價?為什麼職業棒球手的僱用合約,是奴隸性質的?為什麼電影片的批發,叫座的永遠與不叫座的一起捆綁銷售?

問的永遠是為什麼,不問好不好,也不問怎麼辦。這是我當年對經濟學著了迷的原因。我自己的作品也永遠問為什麼,不管其它。為什麼香港戰前建造的私人樓宇,在戰後出現天台木屋的僭建呢?是誰那樣神通廣大,有本領把房子僭建在他人的房子之上呢?為什麼佳座的票價偏低了?為什麼臺灣管制佃農的分成率,農業的產出量竟然上升?為什麼中國昔日有盲婚制,有童養媳,而婦女要纏足那麼蠢?就是到了年逾古稀的七十二歲,我還在問:為什麼問題多多,被人批評得一無是處的中國,經濟會發展得那麼快?

經濟學鼻祖史密斯一七七六推出的《國富論》,包羅萬有,既問好不好,也問怎麼辦,但一舉成名的重點,還是問為什麼:為什麼自私自利的人,會給社會整體帶來那麼大的貢獻呢?是的,以史前輩為首的古典經濟學,雖然傾向於政策好不好的建議,但「為什麼」一般是分析的出發點。到了以馬歇爾為首的新古典經濟學,數學被引進,邊際分析盛行,變數與方程式相等的均衡理論普及,問「為什麼」一時間成了主流。很可惜,因為數學的引進,經濟學者問的多,答得少。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學者們專注於理論或技術上的發展,漠視了真實世界的現象。其二是為了方程式或幾何的整齊好看,經濟學者逼著把侷限條件簡化,其中最大的錯失是或明或暗地假設交易費用是零。真實世界的侷限與理論假設的侷限不同,理論的解釋力不管用。三十年前我說過,如果在實驗室作化學試驗,你不可以用不清潔的試管而假設是清潔的。換言之,以經濟理論解釋世事,假設的侷限一定要與真實世界的侷限大致吻合。假設的侷限要看得到、摸得著,要真有其事,而推斷會發生的現象也同樣要看得到、摸得著。

篇幅所限,我不能在這裡再評論因為世界複雜,理論一定要簡化,或上世紀五十年代經濟發展學說的一無是處,或宏觀分析一落筆就打三更,或機會主義之類的博弈分析只是說故事,無從驗證。我要說的是七十年代後期起,經濟學者的興趣一般是與真實世界脫離了。不知世事,問為什麼不是有點胡里胡塗了?理論多多,但一般與真實世界扯不上關係,是今天經濟學發展的悲哀。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經濟解釋會成為中國學派嗎?(2)

我對後者不幸發展的解釋,是越戰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大學轉向算助理教授發表文章的數量及發表學報的名頭來作為升級或加薪的準則。出道于越戰之前,我用不著擔心薪酬要與文章數量及學報品牌掛鉤。自由自在,想到過癮有趣的,調查、思考到忍不住時才寫出來,瀟灑得很,雖然每件作品都經過一段艱苦歷程。在我之前的經濟學者,是好是壞都可以這樣瀟灑一番。越戰後不久形勢開始轉變。

七十年代中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