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事上,馮承乾最應該防範的是美國,而不是日本。
別的不說,日本是一個沒有戰略縱深的國家,而且離中國並不遠,因此只需要幾次勝利就能打垮日本。美國卻不一樣,美國不但有著廣袤的國土、還有太平洋做屏障,以及擁有全球第一的工業實力,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幾個月內戰敗,甚至不會因為輸掉了制海權而迅速戰敗。
打日本,就是一場突然襲擊。
打美國,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苦戰。
這種格局,讓馮承乾別無選擇。中國海軍必須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擊敗日本海軍,才有能力與美國海軍決戰。
正是如此,中國海軍就必須在開戰後打得積極一些。
顯然,把特混艦隊部署在那霸,要比部署在青島更加有利。
別的不說,特混艦隊從那霸出發,三天後就能到達日本本土南面,五天後就能切斷日本到美國的航線。如果特混艦隊從青島出發,三天後只能到達九州島附近,七天後才能到達日本本土南面,十天後才能對日本進行戰略封鎖。
更重要的是,特混艦隊如果從青島出發,就得從大隅海峽進入西太平洋。
別忘了,在中日戰爭結束之後,中國放棄了讓日本割讓大隅諸島的要求,因此大隅海峽並不完全在中國海軍控制之下。此外,大隅海峽離九州島非常近,在戰術戰鬥機的打擊範圍之內,如果特混艦隊經大隅海峽進入西太平洋,很容易遭到日本岸基航空兵襲擊,危險xìng非常大。
這樣一來,特混艦隊就只能向南繞行。
如果從琉球群島進入西太平洋,那麼特混艦隊需要十天才能到達日本本土南面,比從那霸出發多花七天。
這意味著什麼?
多出七天,日本海軍不但能夠有條不紊的完成動員,還能集中全部主力艦,組建一支實力遠超特混艦隊的聯合艦隊。
要知道,在和平時期,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只是個空架子,即只有指揮機構。只有到了戰爭時期,日本海軍才會把分散在各支區域艦隊裡的戰艦集中到一起,組建與敵進行決戰的聯合艦隊。
也就是說,日本海軍需要幾天進行動員。
這樣一來,三天與十天就有天壤之別了。
說得簡單一些,如果中國艦隊能在三天之內到達戰區,日本海軍就無法完成動員,將失去主動權。如果中國艦隊需要十天才能到達戰區,那麼面對的將是規模超過自己的日本聯合艦隊。
有這麼多原因,馮承乾自然不會有第二種選擇。
問題是,那霸港的基礎設施並不完善。
雖然經過了五年的緊張建設,但是那霸港依然比不上青島,甚至跟上海的黃埔港、廣州的南港與臺灣的高雄港相比,都有很多欠缺。比如那霸港只能為萬噸級以下的戰艦提供維修服務,所有大型戰艦的日常維修都得返回青島進行。又比如,那霸港北面的普天間機場只有一條長度不足一千五百米的跑道,而且質量不是很好,加上港口與機場間的公路並沒有拓寬加固,所以平常只能供艦載戰鬥機停留,如果艦載航空兵需要進行高強度的訓練,還得飛回本土。
正是如此,那霸並不適合特混艦隊長期駐紮。
當時,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促使馮承乾讓特混艦隊返回青島。這就是,日本海軍的四支地區艦隊已經在五月二十日離港,而且新上任的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也在五月二十七日離開海軍本部。
這些跡象,讓馮承乾意識到,日本海軍已經有所防備。
顯然,突襲日本海軍肯定辦不到了。更重要的是,日本海軍至少已經讓艦隊完成了動員工作,肯定能在戰爭爆發後立即組建聯合艦隊。如此一來,特混艦隊能否及時到達戰區,已經無關緊要了。
問題是,這個時候,馮承乾並沒想到,日本海軍會主動出擊。
事實上,當時沒有任何人意識到,日本會主動發起戰爭。原因很簡單,日本與歐洲的紛爭沒有直接關係,至少在表面上沒有關係,因為日本與法俄只締結了秘密同盟條約,並不是法俄的公開盟友。
更重要的是,日本沒有理由主動發起戰爭。
別忘了,日本是中日戰爭的戰敗國,上海和約對日本有明確限制,因此日本主動攻擊中國將被視為發動戰爭。
在美國為和平做努力的時候,日本會做出破壞和平的事情嗎?
可以說,這是很難想像的事情。
要知道,日本要想戰勝中國,最不能缺的就是美國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