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飾演的玉嬌龍是明線,是西方文化的代表符號,象徵著慾望的無限擴張,象徵著人要開放自由無限制的實現自己的慾望追求這個思想。
另一方面,鄒潤髮飾演的李慕白和楊子瓊飾演的俞秀蓮是暗線,是東方文化的代表符號,象徵著人對慾望的隱忍,象徵著東方人含蓄內斂的生活思考。
在影片中,性格鮮明的玉嬌龍從不掩飾自己的慾望,為了追逐自己的慾望,她從對青冥劍這一“物”的佔有慾望發展到對李慕白這個“人”的佔有和征服的慾望,進而擴大到對自己所在生活的徹底顛覆。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使自己高興——盜劍、幫助碧眼狐狸、跟馬賊頭子私奔做愛、出走逃婚、大鬧江湖、打傷關心自己的俞秀蓮……她全然不顧自己的行為會對親人和家族以及關心自己的李慕白、俞秀蓮等人帶來多少傷害,只圖他自己痛快就行。用我們中國人的眼光來看,這小娘們兒太他媽操蛋了,狼心狗肺自私自利;但是西方人特別美國人看她就非常順眼,脫了張子怡東方人的外殼,這個角色整個就是一個美國牛仔的核心。
而發哥演得李慕白,典型的就是一個東方老學究。他的拜把子兄弟為他擋刀死了,他後來愛上了自己兄弟的未婚妻俞秀蓮。這要是換了現代人或者西方人,還不好解決,人都死了,何況還是未婚妻,又不是義嫂,直接弄上床搞上手得了唄。可是李慕白偏偏扭扭捏捏了十幾年,一大堆中國傳統道義禮教擋著他,生生把人家從小蘿莉等成了老女人。我們中國人很容易理解這種含蓄的東方式表達感情的方式,可是西方人美國人就怎麼也看不懂,不知道李慕白到底為什麼不敢上了那個女的。
黎安導演真是大手筆。這樣兩條代表著東西方文化的明暗線反覆交替,提出了他作為導演的思考——就是到底人類應該怎麼著才行,是東方思想好,還是西方思想好?
他在影片的結尾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單純的哪一種思想都不好。
無論是東方思想還是西方思想,最終都要走向滅亡——玉嬌龍最後從武當山上跳了下去,滅亡了;李慕白更倒黴,被毒死在一個黑漆賊拉臭的小水坑山洞裡,俞秀蓮看著自己的男人死在自己懷裡,孤獨終老。
但是玉嬌龍死前終於領悟到了,人還是不能無限制的擴張自己的慾望,還是要講一點東方式的忍讓與含蓄——也就是說,西方思想應當接納東方思想的思維方式。
同時,李慕白在臨死前在自己喜歡的女人懷裡,終於說出了自己壓抑許久的心聲,寧願在自己愛人身邊做七日七夜的孤魂野鬼,也不願修什麼狗屁的大道——也就是說,東方思想走到極至也是不行的,也該學點西方人的開放和主動,該出手時就出手。
黎安藉助這樣一個故事,把自己的導演思想表達的非常到位和完整——他提出人類文明的未來的道路應當是一條東西方文化相融合的道路,兩種思想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融合後產生的新的思想力量,能帶領人類走向未來的輝煌。
奧斯卡歷來對華語影片百般打壓非常苛刻,但是還是不得不給了黎安這部作品四五個小金人——這片子當之無愧,可不是像那些垃圾影評人說的那樣,啥也沒看懂,就看出演員吊沒吊威亞了。
易青把這些自己看出來的觀點寫了出來,詳詳細細七八千字,洋洋灑灑,流暢自如。他自己非常滿意的檢查瀏覽了幾遍,起身交卷。
大功告成!就等放榜了,他喜滋滋的想——後來在電影學院的導演課上,他聽老教授在分析這部影片的時候,才驚奇的發現教授教的簡直跟他那篇文章裡寫的如出一轍,使他越來越相信自己真他媽是個天才。
第一卷 不是猛龍不過江 第二章 懶人易青(3)
看榜的人像一條蜿蜒的長龍。熙熙攘攘的向電影學院的校門擁去。
易青站在天橋上,俯瞰著下面校門口的人流。突然感到一股淒涼的悲壯。
表演系是一年收三十個本科,六千人報名;導演系沒有這麼多,平均每年只有一千多人報名,但是本科只收十一二個人,而且是隔年招生,也就是說,兩年招一班。
歷年的導演系學生,一撥人,去了美國好來塢,給美國大導演們打工賺美圓;另一撥人,去了亞洲最牛B的廣告公司做總監賺大錢,電影都能拍,十幾個鏡頭的廣告算什麼;還有一撥,考研究生、博士生,做了所謂“專家”。
那麼剩下的那幾個人呢?就成了中國的“第X代”導演。
易青沒想過自己要做哪撥人,他現在只想逃過操蛋的數學高考。
他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