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的惡婦陳璧君了。人世無常,袁汪二人,皆是一代才士能臣,一時之民族英雄也。生而不幸,遭遇到這麼一對蠢妻、孽子,以致晚節不保終,而貽臭史策。後之當國賢豪,以史為鑑,可不慎哉?
大陸上的江主席,現在正在大倡其‘以德治國’的新號召。其實我孔孟之教早有明訓。以德治國,應從修身齊家做起。身不修,家不齊,有現成的家教不要,卻偏要堅持其馬列史毛的鬥爭之說而不改;更有些領袖人物,迷戀於東鄰切腹自殺殺人的靖國神社所傳播下流陋習而不悟,一失足,便可能有袁汪二氏的相同下場。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當國者迷,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吾儕升斗小民,雖位卑言輕,然值此文化轉型後期,法治民主的前程在望,眾志成城,我們要以全民輿論的力量,對領導我們的英雄人物善加規勸,務使他們不再重蹈誤國害己的袁汪覆轍才好。這當然是題外之言、一派閒話。
武義親王不受封
現在讓我們暫時丟開袁汪兩位悲劇人物,再回頭談談黎元洪、段祺瑞這一對袁世凱的接班人,看他倆在那段‘轉型中期’,搞些啥名堂?
先說說黎元洪(一八六四─一九二八),這位湖北老‘黎黃陂’。黎公胖嘟嘟,笑起來,上海人所謂‘賊忒兮兮’的,看起來是一位憨厚的長者,大好人。事實上黎元洪也確實是一員‘福將’。雖然那位嘴尖的國民黨元老胡漢民,卻偏要說他渾渾而有機心。(見‘胡漢民自傳’)
前篇已交代過,黎氏在天津水師學堂畢業後,曾被送往德國留學,精修炮術。回國後曾在定遠旗艦上做過‘炮弁’。甲午大東溝海戰時,他在廣甲艦上服務。廣甲沉沒時,全船將士大都殉國,而元洪善泳術,泅水逃生,大難不死。
嗣後黎氏回籍,改行,轉入湖北新軍。迨武昌起義時,他已累遷至協統(旅長)。當時在武昌起義的革命黨人,都只是一批新軍中的小卒,苦於有兵無將。而有‘黎菩薩’之稱的黎協統,雖是個反革命人物,卻頗得軍心,乃被這批革命部曲所脅迫,出任革命軍都督,領導武昌起義。其後竟能與袁世凱南北對峙,唱其對臺戲,而名滿天下。迨中華民國成立,開府南京,孫文出任臨時大總統,黎論功榮任副總統。迨孫去袁來,民國政府遷往北京,黎連續當選為袁之副總統,卻婉拒北上。以兼湖北都督身分,擁重兵盤據武漢,成為中華民國開國後第一大藩鎮,而袁大總統亦無如之何。
可是民國政局發展至此,黎氏也已逐漸擺脫革命陣營,而投入袁黨。為樹立其個人派系,黎氏竟將當年擁其出山的革命小將,所謂‘湖北三武’,以個人權術連誅其二人,以防反側。事詳前篇。至此革命與反革命兩方,始知‘黎菩薩’原非菩薩。
在‘二次革命’期間,黎已公開鎮壓革命,為袁氏的馬前之卒。然黎元洪當時雖貴為‘一人之下’,然究非北洋嫡系。袁大總統對其割據華中,固早存戒心。迨袁氏敉平革命三藩(江西李烈鈞、安徽柏文蔚、廣東胡漢民)之後,狡兔死,走狗烹,乃以段祺瑞代黎為湖北都督,軟硬兼施,以毒攻毒,迫使黎副總統北上,在北京供職。自此黎氏遂窩居於袁氏之側,形同軟禁。至袁氏稱帝時,黎氏以副總統之尊,被袁封以中華帝國之最高爵位的‘武義親王’。所幸袁皇帝對其原定接班人,尚略寬於後來的毛主席。黎副總統尚享有不受封的自由,從此這位不受封的‘親王’,就和他的老對手段總長相呼應,對洪憲皇帝作消極抵制。
段此時手握重兵,窩裡策反,使袁痛恨不已。黎此時雖無一兵一卒,究竟位備儲貳,非克定所能及。他黎段二人,一虛一實,聯手抵制帝制,以致袁氏登基未成,而肱股已折,新皇上對他二人,亦無可如何。再加上馮國璋那條獵犬坐鎮江南,態度不明不暗,對新皇保持距離,因此不待蔡鍔返滇,而洪憲王朝本身,固已山窮水盡矣,悲夫?!
兩岸現勢,源於黎段
以上諸節所述,筆者在拙著‘袁氏當國’前卷,曾作過更詳細之縷述。本篇只是溫故知新,將前篇通史簡化而本末之而已。蓋通史卷帙浩繁,讀者一氣呵成,從頭讀起者,實為數極少。其他半途插隊,抽卷而閱覽之,蓋是現代化忙碌社會之一般習慣。試問當今史學界的博士教授院士者流,有幾位有此耐性,能把司馬溫公的名著,從頭細讀一過哉?不能從頭讀起,而各取所需,半途抽閱之,如此則通史作者於關鍵章節,編其本末,而酌量重敘之,庶免中途插隊的讀者對書中所述故事未知底蘊而有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之感也。
話說從頭,袁氏斷氣之夕,北洋派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