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老了,他們沒有醫保,一有什麼問題,隨時幾萬十幾萬就出去了,我怎麼敢消費呢?”
從他的話裡我悲哀地聯想到:如果志強廠的打工妹們,今後含辛茹苦將她們的孩子供上大學,她們的孩子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再辛辛苦苦地有房有車後,會不會也要說:“我的父母老了,他們沒有醫保,一有什麼問題,隨時幾十萬就出去了,我怎麼敢消費呢?”
那麼,中國人要到哪一代才敢消費呢?中國的經濟何時才能真正進入良性迴圈呢?
有關戰略管理的理論,前人在操作層面已作了廣泛和深入的研究。不管是對戰略分析,還是如何制定戰略、選擇戰略,以及如何實施、調整、評估,等等,前人的工作已相當完善和系統化。但他們對於戰略決策者和實施者的人性層面,並沒有進行詳盡研究。
而就一項具體的戰略來說,不管是在分析、規劃、制定階段,還是在實施、修正、評估的過程中,都必須由具體的人來完成。戰略由人制定,為人服務,因此戰略決策者和執行者的人性因素,將大大影響戰略的各個方面。
中國鄉下的老農民都不是管理專家,他們從未學過戰略管理,但他們知道:
什麼樣的地,適合種什麼樣的莊稼。
這句樸實的話,翻譯到戰略管理的領域,就是:
什麼樣的人,適合使用什麼樣的戰略。
日本國土狹小,地震海嘯頻發,經歷長期的封建社會管制,因此日本人行事嚴密,注重細節,講求紀律,強調可靠性。日本人的這種天性,正適合大批次製造高品質、短小輕薄、原創性不多的產品。
而美國國土遼闊,物產豐饒,沒有歷史的束縛,美國人大多是基督教新教徒,似乎“大大咧咧”,實則崇尚理性、簡潔和創新。比質量他們可能不如日本,比價格他們一定不敵中國,但美國人靠高科技、智慧財產權、產業標準、商業模式,等等,在世界獨領*。
這就是作者所強調的,戰略管理背後的人性因素。
那麼中國人呢,他們選擇的是什麼樣的戰略?這些戰略給中國人帶來什麼樣的成功和問題?實施這些戰略需要何種技術和技巧?
本書的目標,就是試圖回答以上問題。
第一章一、競爭
競底是競爭的一種表現形式,因此要討論競底,必須先簡單地討論競爭。
“競爭”這個詞在中國社會已運用得極為普遍,但人們對司空見慣的東西,並不一定有共同的理解,為了給後面的討論確立共同的基礎,我們有必要將競爭再次明確:
1。生物學意義上的競爭,是許多個體對必需資源有共同的需求,當需求量超過供應量時,個體間為了戰勝其他的個體,所發生的相互作用。遺傳學家通常認為,競爭是指自然選擇的主要因素,其作用是淘汰較弱的個體,而有利於儲存較強的個體。
2。經濟學意義上的競爭,是指經濟主體在市場上,為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既定目標,而力圖勝過其他主體的行為和過程。
因此在前言中所說的,任正非的“擰毛巾”,李志強的改變加重塊,打工妹儘量提高裝配零件的速度,乃至家電行業的價格大戰,房地產行業的概念炒作大戰,保健品行業的廣告大戰,以及各地政府之間的招商引資大戰,其實質都同樣是競爭,為的是“戰勝其他的個體”。
雖然競爭的形態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但背後還是有共同的規律可循。
歸根結底,競爭到底是什麼呢?志強廠的張曉虹是初一沒讀完的打工妹,整天坐在流水線旁給電話機打螺釘,她從來沒有學過什麼叫競爭,該如何去競爭,但生活卻讓她知道,如果自己把螺釘打得又快又好,儘量不給後面的工序添麻煩,並和工友們和睦相處,那麼當公司訂單不足時,裁員就可能不會落到她身上,幸運的話,還能在任務飽滿時多掙幾個錢。
打工妹張曉虹對競爭的直覺是正確的:競爭最核心的本質,就是對效能價格比的衡量。但此處的效能、價格是廣義的,而並不單指產品的使用功能,與消費者付出的貨幣代價。
案例:戴比爾斯的競爭策略
鑽石是地球上最稀缺的資源之一,戴比爾斯壟斷了全世界鑽石批發量的70%以上。他為鑽石制定了統一評判標準,使每件鑽石都有了一個價值基礎。
實際上,鑽石並沒有貨幣職能,保值增值的能力理應比不上黃金,同時還面臨著其他寶石,如紅寶石、藍寶石、翡翠的競爭。
那麼,戴比爾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