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部分

口產品,先是出口工藝鞋,後來是乳膠手套,年創外匯四五十萬美金。西張鎮有個“貝貝”公司做得最出色。開始的時候有人諷刺說“老農”搞外貿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貝貝”的總經理奚也頻不服氣,盯住國際市場不松眼,結果生意越做越好,尤其是在蘇州市委提出要把外向型經濟當做“牛鼻子”抓住不放的精神鼓勵下,企業產品和海外銷路不斷更新、擴大,一直做到膠鞋銷售額達4億多元。西張鎮的雙龍村專為外國市場做乳膠手套,年銷售量也一直做到了5�5億美元!

在50年代就以民間工藝品“花邊”作為我國出口產品著稱的常熟更是在“牛鼻子”精神的鼓舞下,發揮“老外貿”的優勢,上下齊動員,許多鄉鎮企業家開始“脫掉布鞋著皮鞋”,“從跑田岸到跑口岸”,“中裝換西裝”,積極參與和投身到外向型經濟的大潮之中,尤其抓住“切塊承包”的政策利好,大舉開展“借梯上樓”、“借船出海”的經濟活動,以外貿、外資、外向型經濟為代表的“三外”風起雲湧,頻頻出擊,而且積極向海外進發,並在泰國創辦了全蘇州、也是全中國第一家縣級海外企業。 。 想看書來

第7章牽“牛鼻子”讓姑蘇光芒四射(6)

值得一提的是,常熟在這期間有一家外貿做得特別好的企業,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通潤集團”。

最早的“通潤”只是一家做些傢俱和竹器的小作坊式的小廠,因為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而改做汽車的千斤頂,而且專做出口千斤頂產品。

1984年顧雄斌當了廠長,他率先實行了“廠長負責制”,將權責結合在一起,提出了“少增人、多功能、滿負荷、高效益”的口號,使得企業蒸蒸日上。

到了80年代中後期,他在蘇州市大力倡導“三外”政策的影響下,顧雄斌又一次率先將企業轉為中外合資企業。這一來,“通潤”的海外市場更通暢了,企業一方面利用贏得國際市場後所創造的效益,大力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裝置,另一方面在內部又透過“一主多副、以副養主、以內養外、發展外貿”的調整策略,不斷擴大出口權。之後又將企業生產調整為“內外並重、主副並舉、工貿結合、發展貿易”的方向,使得企業如虎添翼,一直到後來在國外辦自己的跨國公司。

“通潤”千斤頂後來在國際市場上不僅佔有重要份額,而且也成為了世界“馳名產品”,深得歐美汽車廠商的歡迎。“通潤”每年的外貿出口額一直保持在5000萬美元左右,成為蘇州市乃至全國機械行業的“出口大戶”。“通潤”現有的企業資產已達15億元,是常熟和蘇州工業戰線的“常青樹”。

用老百姓的話說,當年蘇州市委、市政府號召全市上下以抓“牛鼻子”的方式,不僅使已處“半壁江山”的蘇州鄉鎮企業有了重新大發展的突破口,而且也給整個蘇州經濟掀開了一個新天地。

歷史正是如此。

常言道,開拓創新的第一步最珍貴也是最難的。蘇州市在全國地級市中,其進出口總額一直是第一名,而且這個第一名的水平是許多省市都遠遠不及的。2008年,蘇州外貿進出口達到2285�26億美元,約佔全國的10%,佔江蘇省的60%。蘇州海關2008年上繳國家的關稅是360�80億元。然而當年的蘇州卻為參加一個“廣交會”竟然被人罵得狗血噴頭……

那一年蘇州市外經貿委根據高德正書記的指示組團到廣州,準備參加“廣交會”。這是蘇州第一次組團參加“廣交會”,團裡有不少鄉鎮企業代表。本來大家懷著一片熱情想到“廣交會”上露一下蘇州鄉鎮企業的身手,並欲與“老外”們較量較量。哪知一到廣州,交易會的負責人很生氣地責問蘇州人:“你們來這麼多人幹嗎·”

領頭的蘇州外經貿委負責人徐進回答說:“我們蘇州是外貿貨源地,想多派些人來參加“廣交會”,與‘老外’們有更多的交易機會。”

廣州人說:“這事我們不管。總之你們不該來這麼多人。你們只能在館外活動。至於吃住也由你們自己負責。”

蘇州人並沒有因此氣餒。他們自己找賓館住下,然後透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在賓館與“老外”交換名片、洽談商務,最後還透過變通的辦法“混”進了展館。

“幹得好!”高德正書記在蘇州聽說這事後,對徐進大加讚賞和鼓勵。

蘇州第一次參加“廣交會”,便成交了6000萬美元,這讓國家對外經貿部和“廣交會”主辦方大為震驚。於是蘇州一下成了中國外貿的“新星”而被各方重視起來,蘇州也從此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