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M系列行星:類地行星。通常在恆星的可居住區內。或者自然形成,或者透過改造的行星。擁有合適的大氣層,水源,土壤,生物等等。人類能夠毫無困難的在M級行星上生存繁衍,並進行活動。

K系列行星:可適性行星,通常在恆星的可居住區。一般為自然形成。擁有大氣,水源,土壤,生物等等。但環境十分惡劣,普通人類難以生存。需要透過大量改造,才能使人毫無障礙的生存。

Y系列行星:惡魔級行星,有可能在恆星系內任何區域。環境極其惡劣,擁有大量的輻射,亂流,毒氣,或者岩漿,冰川等等。人類無法生存,即使是十分強大的人類,也儘量遠離這類星球。

ClassA(氣態超巨星):

ClassA行星通常出現在恆星系的外側或冷區;

直徑大多在140;000~10;000;000公里;因地核的高溫而輻射出熱量

行星表面充滿氣態的氫及其化合物;因此輻射量低而重力強

典型的ClassA行星就是木星

ClassB(氣態巨星):

ClassB行星;與ClassA行星相似;出現在恆星系中的冷區

比ClassA行星略小;直徑通常在50;000~140;000公里

地核溫度高但輻射的熱量不如ClassA行星那麼多

行星表面同樣充滿氫氣及其化合物;導致低輻射及強大重力

典型的ClassB行星是土星

ClassC(還原):

ClassC行星通常出現在恆星的可居住區;直徑通常在10;000~15;000公里

有濃厚的大氣層;因此導致溫室效應;

所以ClassC行星的地表溫度很高;水都以蒸氣型態存在

典型的ClassC行星是金星

ClassD(塑性地表):

ClassD行星通常出現在恆星的可居住區;直徑通常在10;000~15;000公里

因為新近形成所以地表成熔融狀態;大氣層充滿氫化物及活性氣體

ClassD行星在冷卻後會成為ClassC或ClassE行星

ClassE(金屬地表):

ClassE行星出現在恆星的可居住區;地核是融化的

通常直徑在10;000~15;000公里;大氣層仍有氫化物

ClassE行星在冷卻後會成為ClassF行星

ClassF(結晶地表):

ClassF行星通常出現在恆星的可居住區;直徑通常在10;000~15;000公里

地表仍然在進行結晶;大氣層仍含有毒性氣體

ClassF行星會繼續冷卻;直到最後成為ClassC;M或N行星

ClassG(沙漠):

ClassG行星可出現在恆星系中任何地方;直徑在8;000~15;000公里

地表通常炎熱;大氣中含有大量的氣體及金屬蒸氣

ClassH(熱地表):

ClassH行星出現在恆星的可居住區或冷區;直徑通常在1;000~10;000公里

地表為半融化狀態;大氣富含氫化物

ClassH行星冷卻後形成ClassL行星

ClassI(小行星/衛星):

ClassI天體可在星系中的任何位置出現;通常位於較大行星的軌道或小行星帶

直徑通常在100~1;000公里;沒有大氣;表面佈滿坑洞

典型的ClassI天體是地球的衛星;月亮

ClassJ(Morteus地表):

ClassJ行星通常出現在恆星系的熱區;直徑在1;000~10;000公里

因為靠恆星太近;所以地表溫度非常高;大氣極度稀薄;只有少數活性氣體

典型的ClassJ行星是水星

ClassK(可適應):

ClassK行星出現在恆星的可居住區;若配合適當裝備可供人類殖民

直徑通常在5;000~10;000公里;大氣稀薄;水量亦少

典型的ClassK行星是火星

ClassL(惰性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