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部分

為什麼善良的總是難以培育,邪惡的卻又難以除去?”

王陽明知他所指,道:“這樣看待善惡,一起念便錯了。天地之間,花草都是生命,豈有善惡之分?人要賞花,便以花為善,以草為惡;一旦要用草,那麼草又成了善者了。所以,事物的善惡,皆因人的好惡所生。”

薛侃不服:“如先生所說,世間就沒有善惡之分了?”

王陽明不作正面回答,只說:“無善無惡理(回憶萬能公式,心=性=理=良知)之靜,有善有惡氣之動。不動於氣則無善無惡,這才是至善。”

52 春風化雨 氣象萬千(2)

薛侃立即反問:“佛教也講無善無惡,先生的意思豈不與佛教一樣?”

陽明就喜歡這種就刨根究底的學生,解釋說:“佛教無善無惡,便撂挑子一切不管,不可以治天下。聖人無善無惡只是不以成見裁量事物,而是一循天理,不動於氣,不去故意作好、作惡(喜好、厭惡)。”

薛侃還想再辯,卻已理屈詞窮,他望著那堆除去的雜草,眼前一亮:“既然草不是惡的,就不應除掉!”

王陽明:“這便是佛老的意思了。天理就在你心,你心要觀花,而草有礙觀瞻,這便是不合天理,除之又有何妨?”

薛侃得意道:“這樣不就是作好、作惡了嗎?”

王陽明:“不作好惡,不是全無好惡。所謂‘不作’,只是好惡一循天理,不加別的意思。”

薛侃:“就去草這件事而言,怎麼做就一循天理,不加別的意思了?”

王陽明:“草有妨礙,理應去之。偶爾沒拔,也不累心。若著一分意思,心體便有拖累負擔,動氣之處。很多人就是因為不明白這個道理,舍心逐物,終日馳求於外,空勞心力,一生糊塗。”

第四課:

聾啞課。聾啞人楊茂,身殘志堅,不遠萬里來到贛州求學,王陽明透過書寫,上了節一對一的聾啞課。

王陽明:你口不能言是非,耳不能聽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