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及波斯灣的阿拉伯國家,最後抵達威尼斯”。不過,光靠這種走馬看花式的旅行考察,斷然還無法寫得出像現在這樣的一本書;儘管連作者自己對此也一度估計不足。1998年,他再次去到蒙古。出乎他本人意料的是,原先是為結束本課題研究而安排的這次“收尾式的短暫旅行”,卻變成了另一項長達五年之久的研究。這位文化人類學家如今才真正找回了自己的感覺:這是長期與“一群不斷更換的蒙古學生、學者、當地牧民以及養馬人”一起生活和工作帶給他的最大收益。對於自己的這一大群合作者,他充滿敬意地寫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從另一種角度看蒙古史:漢譯本代序(2)
“他們之間總是非常激烈地進行著爭論,試圖回答我正在探討的問題。他們的判斷和答案總是比我的好,而且他們經常會提出一些我從未想到過的問題。他們瞭解牧人的想法,儘管在陌生的地域,也可以很容易地確定他們的祖先將會在哪裡紮營,將會按哪個方向行進。他們很容易判別出哪個地方蚊蟲多,因而不適合夏季駐宿,哪個地方太過暴露,故不適宜冬季下營。更重要的是,他們樂意驗證自己的想法,例如,弄清楚騎著一匹馬從一個地點到另一個地點究竟需要多少時間,或對不同地方的土壤和牧草進行比較,弄明白馬蹄擊地的回聲因而會如何不同。他們知道在凍結的江面上,需要多厚的冰層才能讓人騎著馬走過,在什麼情況下人可以在上面步行,或者必須破冰涉水而過”。
人類學家總是力圖從被研究物件自身的經驗、思想及其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出發,去尋找對於他們行為的社會和文化解釋。所以作者反覆強調,《蒙古秘史》的解讀,必須建立在“對十三世紀的蒙古文化和地理”具有“深厚知識”的基礎上。他說,除非把文獻讀回到“事件發生的實際地點上去”,現代的人們將難以理解史詩敘事的來龍去脈和它作為一部傳記史的意義。散見在本書中的諸多新鮮見解,頗多得益於作者被所全心全意地予以堅持的這一特殊學術取向。
書中另有一個例子也很值得提出來加以討論。在他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死、少年成吉思汗(當時叫做鐵木真)所在的孛兒只斤家族被他們的近親泰亦赤兀惕部落驅逐出去以後,鐵木真在非常孤立無援的生存環境中與他的同父異母兄弟別克帖兒發生了衝突。結果他殘酷地殺害了別克帖兒。《蒙古秘史》在敘及兩人不和時,僅提到別克帖兒曾先後奪走過鐵木真捕得的一隻雲雀和一尾鹹水魚。在一個亟須同心協力以應付危機的時候,為一點小事而害死了自己的親屬,鐵木真的此種行為確實有些令人難以理解。於是本書作者想起了在古代蒙古人中流行的“收繼婚”習俗,即在一家之長死去以後,由其成年的長房長子繼承家長地位,後者並有權利將其生母以外的父親其他庶妻收娶為自己的妻子。作者寫道,在也速該被毒死之後,別帖克兒“漸漸地開始行使最長男性成員的特權”。不僅如此,“別克帖兒長大後,訶額侖(按、此即鐵木真的母親)將接受他作為丈夫。因此,無論在哪個方面,別克帖兒都是一家之主。然而,鐵木真決不能忍受與別克帖兒共處在這樣的局面之下”。鐵木真的失常行動由此似乎獲得了相當圓滿的解釋。
不過,作者的這次嘗試卻不能算是成功的。這裡的關鍵在於,別克帖兒並不具備長房長子的身份!
我們不知道別克帖兒的準確年齡。但是他的同父同母弟弟別勒古臺一直活到1251年之後;
即使後者是死於1170年或1171年的也速該留下的遺腹子,那時他也已經八十歲開外了。這就是說,既然別勒古臺的出生年代不至太晚於1171年,則比他略年長的哥哥別克帖兒本人的生年,也不大會早過成吉思汗出生的1162年。所以他極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至少不存在任何證據可以讓本書作者宣稱說:“別克帖兒稍長於鐵木真”。
更加重要還不是兩人年齡孰大孰小的問題。我們也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明別克帖兒的母親屬於也速該的長房之妻。《蒙古秘史》沒有提起過別帖克兒母親的名字。清代的蒙古史書《蒙古源流》稱她為“特克什哈屯”,意謂特克什夫人。但所謂“特克什”其實也不是一個專門的人名,它是tagha這個蒙古語詞的派生詞。蒙語tagha譯言“依從、隨、從”;所以所謂特克什夫人,就是“從夫人”,或者漢語中“如夫人”的意思。本書沒有采納《蒙古源流》關於別克帖兒之母名為特克什哈屯的說法,而是根據另一部蒙古史詩,即羅卜藏丹津的《黃金史》,把她叫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