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
李績、馬周、武懷義也率領五萬人馬抵達白巖城下。
“上天之道,先德而後刑;王者之師,有徵而無戰。”
兩軍會師後,李績武懷義率五萬軍團在城西北擺下陣勢,而皇帝和武懷玉他們率幾萬人在西南擺開陣勢。
山下本是大片的莊稼地,
此時已是五月底,大片大片的麥田正在變黃,即將成熟,但白巖城中的高句麗人,卻只能看著唐軍把成片成片的還沒成熟的麥子割了。
唐軍割了大片的麥田,這些還未完全轉黃成熟的麥子連苗一起充作馬糧。
收割後清空的麥田,也便於大軍立營駐紮。
眼看著一座座高大的拋石車立起,城頭上的高句麗軍越發恐懼不安,卻又束手無策。
遼東四萬守軍全軍覆沒,新城、國內城的幾萬守軍又連吃敗仗,而烏骨城的一萬援軍又打的只剩下一半逃回去了。
絕望的情緒在蔓延。
城外的唐軍,卻是井條有序,
甚至很輕鬆。
近十萬大軍圍攻一座兩千人守的小城,確實沒啥值得緊張的。
尤其是大家都知道,這次皇帝並不打算強攻硬打,所以不會有太大的流血傷亡,
更何況,皇帝還許諾,這城破後錢帛人口都分賞給大家,不少人都在算著到時能分到多少呢。
前面蓋牟、建安、遼東城幾戰,那些戰俘奴隸可都是賣了折錢,然後分賞將士們的,每個人已經分到不少。
這仗打的太過順風順水。
“俗話說,蠶老一時,麥熟一晌。麥黃杏黃,繡女下床。這六月一到,隨著布穀鳥歡快的叫聲,這田野裡綠茵茵的麥子啊,便一天一個樣開始變黃了,”
李世民帶著武懷玉等走在太子河邊的麥田裡,
高句麗人也是個農耕國家,不過也還有漁獵放牧,農業生產這塊相比中原要落後不少,但高句麗立國七百餘年,從中原也吸納了大量的人口,同時也吸納了許多中原帶來的農耕技術等,
他們種的麥子,也還行。
“這地挺肥沃的,不過這長勢可比我們關中的麥子差遠了,估計畝產也就一石左右吧。”
雖然唐軍割了不少麥地,但也只割了部份,在這山與河之間,還有大片的麥地,現在都即將成熟。
武懷玉笑著道,“現在這積翠山以西,高句麗幾座重鎮接連陷落,主力大部被殲,其餘的人馬也只能躲在那些山城堡壘裡苟延殘喘,這麥子即將成熟了,也不敢出來收割,我看可以組織人馬,搶收麥子。
“若是他們敢下山收麥,我們就連人帶麥一起收了,”
這一波麥子收下來,那軍糧又能增加許多,都不用從關內運糧來。
“你說,能否打過鴨綠江去?”李世民問。
原來皇帝也只是想在遼東城下打一場會戰,殲滅高句麗一些有生力量,若是能破一兩座城最好,但計劃裡等到入冬前就要撤軍,不會留在遼東。
可現在形勢這般大好,皇帝不免有點得隴望蜀,已經在考慮要不要從此派軍長駐遼東。
甚至不滿於積翠山以西的地盤,還想著打到鴨綠江,甚至平壤去。
便是長白山支脈,遼東最大的山脈,千山山脈。
這條山脈,也就是高句麗人苦心經營的遼東防線的重要依託。
“掃平積翠以東諸城,就足以。”武懷玉笑道。
李靖在旁邊也點頭,不能隨便更改戰略計劃,當然,適當的更改一下還是可以的。
“那打下白巖城後,接下來重點目標就新城和安市城了。”李世民望著那起伏的麥浪,
拿下這兩座重鎮,那起碼遼河一線,就基本掌握在唐軍手裡,雖說還有許多中小山城堡壘,但問題不大。
最重要的是,若拿下這兩城,高句麗人在遼東的有生力量,也就基本消耗完了。
至於說鴨綠江,那不是皇帝這邊主力部隊的任務,他們這邊的任務,出發之前就定好了,就是在遼河這線。
吳黑闥、左難當、龐孝泰、劉伯英這幾位總管,他們的任務是掃蕩沿海,並尋找機會,沿鴨綠江而上,突襲掃蕩兩岸。
唐軍在白巖城下,準備了三天。
這三天,一邊打造攻城器械,一邊唐軍已經開始在割高句麗人城外先熟的麥子。
高句麗人那個氣啊。
可氣也沒用,那些原本城外莊稼的主人,此時躲進城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