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知必逢大事,乃屈節下士,結納豪雄。長孫順德、劉弘基等都因犯事亡命,李世民皆收匿之。又結交晉陽令劉文靜,推財養士,以待時變……
其後,果然風生雲起,讓他當上了唐天子。
——這樣的人,就是師傅說起來,也是讚許的。
那少年怔怔地望著堂上。
——可就是他,殺了父親……
堂上忽聞“嘎”然一聲,卻是敲擊警鼓的二人中有一人,因為鼓點急驟,一時使錯了力,竟把鼓槌敲斷。
那人本正敲得滿身大汗,那斷了的鼓槌飛迸上來,正打中他的額頭。那擊鼓者忍不住痛叫一聲,仰面倒下。
太常令一時惶恐已極,生恐天子責怪。卻見李世民微微一笑:“好久未見有人陣仗之中負傷了。帶下去好好養傷,以軍中傷者慣例論賞。”
太常令一召手,已有人把那擊鼓者抬下去。
他又一召手,意思叫人替補。可堂下樂工一時惶恐,竟沒人看懂。
那少年卻順手抄過身邊鼓師手中的鼓槌,心裡昂揚揚地就直行向到殿上!
他一步一步走得清剛矯健,李世民不由在胡床上抬頭看了他一眼。那少年雖初次上殿,心中並不怯懼,反將一雙眼向殿中望去。今日原是私宴,殿中臣子並不多,與李世民多屬親誼故舊。其時唐已平定天下,朝廷正以文學治世,只見殿中諸臣人人俱都戴著三梁進德冠,哪怕他們多是戎馬出身。其中一人想來必是魏徵。因為人人都翹首注目望向場間樂舞,獨他一人秉承儒家習氣,低眉垂目,恍如未聞。
那少年早聽說魏徵聞《大韶》、《雲門》則喜,聞《破陣樂》則耷然垂眉,默默不語,那是勸主上偃武修文之意。今日一見,果然如此。——那是一個儒生認真於所奉之道了。少年轉念之下,心裡也不由略生佩服。
這時,他已走到那空出的警鼓邊側,伸手抄槌,急颯颯的,一連串鼓點就自他手中敲起。
“秦王破陣樂”這健舞本極用力,場中樂師舞者此時已經盡力,當然多有疲態。這時那少年手中鼓點一起,彷彿疲火中加了一束乾柴,只見殿上氣氛重又熱烈起來。
——金戈風起,紅櫻亂眼。那少年敲了一小陣,待自己這段樂聲稍息,已敲得興起,忽一停槌,疾快地把身上上衣一撕,讓其委落腰際,竟裸著上身,敲將起來!
——秦王秦王,這就是那個師傅所說的:自己終將必需面對的秦王!
而《破陣》二字究竟又是何含義?
明德殿上,李世民陷在那模擬開國蕩平之事的鼓舞中,透過這森嚴大殿,如同望向自己的過往。他本是馬上皇帝,終究忘不了當年那金戈鐵馬的豪氣。哪怕開國以來,為天下基業,他不得不屈節修文,可那些磊落豪蕩的日子又怎能忘懷?所以他大愛這“秦王破陣樂”。
少年也像在面對著他的過往。他一邊擂著鼓一邊腦中飛快地想,想起那些自己幾乎快背得下來的秦王破陣的豪勇傳奇:
——大業末,高祖起兵,即建大將軍府;李世民率兵循西河,斬其郡丞高德儒,一戰全勝,歸拜右領軍大都督,封敦煌郡公;
——武德元年,高祖登基;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其間薛舉寇涇州,李世民為雍州牧,屯兵於高庶城。薛舉子薛仁杲率眾求戰,李世民按兵六十餘日不動,眾將忿然,一日李世民忽雲“可矣”,即一戰破之。高祖遣歸降的魏公李密前往軍中慰問,連隋末雄豪如李密者,一見之下,也對他不敢仰視!
——武德二年,李世民鎮長春宮,進拜左武侯大將軍,涼州總管。出龍門關,屯於柏壁,以制窺伺太原的劉武周!
——武德三年,擊敗宋金剛於柏壁。宋金剛敗走介州,李世民追之,一日夜賓士二百餘里,宿於雀鼠谷,軍士皆飢,李世民兩日不食,迫令劉武周大懼,往奔突厥!
——同年,伐王世充,困洛陽城於鐵壁重圍中!
——武德四年,敗竇建德於虎牢,擒之於牛口谷。聞此捷報,洛陽即破,王世充乃降!
——武德五年正月,敗劉黑闥!
——武德七年,突厥寇邊,李世民與之遭遇於幽州,僅攜百騎與突厥可汗語,談笑於突厥十萬軍前,只語卻兵,盟成而退!
……
這樣的戰績謀略,當然也足以殺得了自己的父親!
卻奴手中的鼓點越打越疾。他一顆少年的心也為這些豪勇的傳奇激得興奮起來。
可為師傅所稱道的,主要還不在李世民的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