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安德拉希伯爵意外的是,在談了自己的對外政策之後,華皇居然沒有再對安德拉希伯爵說出他已經拒絕了英國人的限令的事情!
而是談到了華國的歷史:“二百多年的外國統治和欺詐留下了懷疑和不信任的殘餘。理解這點對在中國做生意至關重要。早在1793年就開始了,那一年,喬治馬戛爾尼勳爵帶領一支英國船隊抵達中國的北部港口。作為喬治三世國王經驗最豐富的外交官之一,馬戛爾尼意在為英國商人開啟廣闊的中國市場。這本來就是一場關於公平的討論。中國出口絲綢、茶葉、傢俱和瓷器等產品,卻很少甚至從不進口任何東西。金錢流入中國每年大約有兩千萬盎司白銀但是從不外流。因此馬戛爾尼帶來了英國生產的最好的產品,用了大約九十匹馬和三千名苦力才將禮物運到皇宮。其中有來福槍,加農炮,堆成山的最好的毛紡品,還有一個配備了駕駛員的熱氣球。但是馬戛爾尼並沒有理解中國對世界其它地區深深的冷淡。中國當時是全世界最繁榮、人口最多的國家。馬戛爾尼和代表皇帝的漢人的談判演變成為一場無窮無盡的舞會。一次又一次的宴會之上,馬戛爾尼都要求覲見皇帝,呈上他帶來的禮物,並且能夠更大程度的進入中國市場。漢人們對他的禮物讚不絕口,並解釋說需要時間來安排他與皇帝的會面。雙方的日記和信件揭示了大家對在宴會上發生的事情的理解有著令人吃驚的差別。馬戛爾尼和他的下屬們自詡已經贏得了漢人的信任,準備離開北京。而漢人在給皇帝的報文中則說他們如何在撫平蠻夷的傲慢的同時給他們設定了更多的障礙。他們預計外國人很快就會感到厭倦,揚帆走人。馬戛爾尼呈交給喬治國王的信,信中說中國無需英國的任何產品。信中還警告道: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
這是一段外國人在清朝早期,同華國來往的故事。
安德拉希伯爵莫名其妙的看著華皇,不知道華皇為什麼要對他說這個故事,他一方面驚訝於華皇流利的英語口語,一方面在思索,什麼意思?
安德拉希伯爵甚至覺得華皇都可以稱之為外交家了。
【1211 假想敵】
因為華皇說的這個故事,聽似和華國目前對外政策沒有什麼關係,卻又有點關係,因為,故事中出現了英國,出現了歐洲,也出現了華國。
好在華皇並沒有繼續生硬的話題,而是隨意的和安德拉希伯爵聊了幾句奧地利和匈牙利的風土人情。
這讓安德拉希伯爵又重新自然了起來,他就怕華皇會再扯上國際政治,這是他不願意私下和華皇討論的話題。
安德拉希伯爵對華皇的談吐,很是欣賞,華皇不但知識面廣,說話有邏輯,而且讓人感覺舒服。
華皇這些年,重生之後,他也還是在做自己,只是,現在身份地位不同了,經過了一定的藝術加工。
華皇透過練習,思考,彌補自身的不足,要不然,萌總裁就是一個普通的宅男而已。
最重要,華皇給自己的的熒幕形象配上適合的角色。
透過多年的磨練,華皇最適合的其實應該是冷麵帝王,這是從一個相對來說,比較淡定的宅男,再昇華之後,得出來的角色,淡定的宅男不是不能出彩,有符合性格的角色,就會輕鬆,在角色內挖掘笑點。
什麼事情在淡定哥的角色看來,都很淡定,都沒有什麼稀奇的,這就是笑點。
人沒有笑點,活的得有多累?所以,華皇習慣了現在的角色之後,不但不累,每天都充滿了樂趣,每天都對生活充滿了期待,期盼一些更加新奇的嘗試。
華皇說話口齒清晰,有邏輯,知識面廣,吐槽的點都好笑,就是他自己的風格。
這種風格,讓安德拉希伯爵漸漸進入了狀態,覺得和華皇聊天是舒服的事情,氣氛也隨之鬆弛了。
華皇對於奧匈帝國的歷史很感興趣,將話題轉到了奧匈帝國的歷史上。
這也進一步的激發了安德拉希伯爵的談興,居然忘記了,自己現在是跟一個大國的元首,一個九歲的小孩在聊天,似乎,兩個人就是一對忘年交的好朋友一般。
奧地利在東南方向長期跟土耳其處於戰爭狀態,以及近代早期尚存的遺產分割繼承、王朝之間的土地交換,地理版圖具有較大的變動性。
在18世紀初到法國大革命,今天的比利時應該是哈布斯堡的領地,即奧屬尼德蘭,因為距離奧地利本土太遠。
但即使是像薩爾茨堡這樣離維也納很近的地方,由於當地地方勢力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