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男爵)。
後來茹費理把他對奧斯曼的批評集結出版,稱為the fantastic taleshaussmann。
普法戰爭期間,茹費理在塞納省當省長,1870年巴黎被圍困時任市長,當時首都陷入饑荒,因而使他得到一個一生難以擺脫的綽號:“捱餓的費裡”。
1872…1873年任駐希臘公使,在以後的六年內參加共和黨,反對保守派的總統帕特里斯麥克馬洪。
茹費理在擔任法國總理任內大力削弱教會對第三共和政府的影響力,解散耶穌會,推行教育改革,禁止教會人士在任何學校任教(費裡法)。
茹費理亦在任內打擊依舊強大的君主派勢力(如支援波旁王室復辟的正統派、支援七月王朝的奧爾良派),將很多在司法、軍隊、外交、行政體系頂端位置的君主派人士撤換。
茹費理對於德國的問題的看法和後來的總理約瑟夫卡約一樣,他並不主張和德國正面對抗。
當時,大部分法國的中、右翼政治家都認為,自己有一個神聖責任,亦即領導法國擊敗德國,收復阿爾薩斯…洛林,一雪前恥。
和他們不同的是,茹費理認為德國力量太大,單憑法國難以擊敗德國,和德國合作,避免挑起事端才是更加明智的選擇。
不過,茹費理的這個政策並不受人歡迎。
俾斯麥擔心法國會發動復仇戰爭。他認為,法國雖然脆弱,但是德國也不應該在戰勝法國後索要太多利益。俾斯麥只想逼迫法國賠款十億法郎,暫時性削弱法國。
不過,阿爾布雷希特馮魯恩和毛奇(在背後支援他們的是威廉一世)並不同意他的想法,主張逼迫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兩省。
俾斯麥使出渾身解數,也阻止不了兩人。他在戰後感到,取得兩省會帶來負面影響。
俾斯麥在19世紀70年代、80年代還能透過各種手段,緩住法國人,但是,隨著德國的同盟國(奧地利、俄羅斯、義大利)之間的問題逐漸浮現,他感到法國終有一日會利用這一問題,反對德國。
在這個時代的歐洲政治中,茹費理是舉足輕重的人物。
【1278 華皇眼中的法國】
茹費理上臺後,不但沒有鼓吹收復失地,反而把橄欖枝遞向俾斯麥,令德國暫時走出困局,不再需要在奧地利或俄羅斯、奧地利或義大利之間作出選擇。
俾斯麥因此贊成茹費理進行殖民擴張,更沒有和法國進行擴張海外領土的競賽,只建立了幾個小型殖民地,以滿足國內帝國主義者的要求。
俾斯麥認為德國和法國都有一個對手,那就是英國,他希望兩國以此為契機,聯手對抗英國,建立兩大西歐國家的聯盟。
茹費理也是一個帝國主義者。為擺脫政治上的混亂局面,企圖透過殖民為戰敗找到新的補償,他在議會中發言“不許共和國制訂殖民政策,那將是可憎的,反法蘭西的。”
“當我們在我們自己規定的明智和審慎的範圍內做這件大事時,我們是在為後代造福”。費裡任內期間,法國不斷進行殖民擴張。
“看來,華皇這次到巴黎來,是向我們示威的,他們想讓我們知道,他們已經擺脫了日本的麻煩,已經在日本的九州島站穩了腳跟,亞洲事務以後應該由華國說了算,似乎,一切都已經塵埃落定了。”茹費理手舞足蹈,義憤填膺,似乎和華皇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事實上,華皇在上一次以商人的身份到歐洲的時候,就見過茹費理一次,兩個人都沒有對對方留下什麼好印象。
華皇的不好印象,主要來自他後世的那一點點少的可憐的歷史知識,稍微知道一點歷史的人,都不可能沒有聽說過茹費理,這個中法戰爭的罪魁禍首。
而茹費理看不上華皇,主要因為華皇當時只是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居然能說話,像是一個神話。
萌總裁的神童之名,在華國受到老百姓的敬畏,但是在西方世界,就不是太感冒了。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現在的茹費理這麼討厭華皇,肯定是因為華國,華皇和華國的崛起,影響了茹費理想要在亞洲開拓殖民地的大計!
而且,事實上,華國已經在此前同法國在越南交過一次手了,雙方面都深切的感覺到,他們的第二次交手,隨時會爆發,尤其是在華國現在強大了之後。
中國與越南山川相連,唇齒相依,自古以來關係密切。
19世紀以前法國天主教勢力已侵入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