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樂瘋了
作者:聶茂
內容簡介:
“性派對”又叫“趣味派對”,它流行於二十世紀五六十代的美國,隨後日本、德國、英國等年輕人追風逐浪,時髦一時。
近年來,這股歪風也悄然潛入我國一些大都市,還美之名曰: “樂瘋了”。
然而,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你滿足嗎?快樂嗎?你能面對你的傷痛嗎?你能捍衛你的真情嗎?“外遇”能夠得到寬恕嗎?你不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嗎?
無疑,該書將會變成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而非單純的一本書,人們可以詆譭它、議論它、讚賞它或貶低它,但卻不得不面對它……
正文
《樂瘋了》:一部註定引起熱烈爭議的書
男人的煩惱是女人,女人的煩惱也是女人。
曾經有過的激情悄然退去。在日復一日的單調、乏味的生活中,你是否捫心自問:我滿足嗎?我快樂嗎?外遇能夠得到寬恕嗎?你在乎別人對你的看法嗎?
聶茂的新書《樂瘋了》透過一個特殊的群體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答。這個特殊的群體簡單地說,就是“性派對”群體。
“性派對”又叫“趣味派對”,它起源於六七年代的美國。但近年來,這類遊戲正在亞洲國家,特別是在日本、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地盛行成風。香港、澳門等地成為“重災區”。我國廣州、深圳和廈門等沿海城市和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一些男女也暗暗追逐這股熱潮。
正如廣州《新快報》報道的那樣,一群“白領之間的換妻‘性派對’正悄然流行於粵港兩地”。這些人文化程度很高,不少人有過海外求學的經歷,他們生活在城市高密的寫字樓當中,很少曬到太陽,因而被認為是“遮陽部落”。這群“都市異類”利用週末進行“性派對”狂歡,以釋放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又不用擔心惹上性病。他們否認自己是“泛愛的一群”,其遊戲規則是“只做愛不相愛”。
這個“神秘部落”沒有章程,也沒有嚴格的組織程式,既不要交納會員管理費,也不要經常寫“思想彙報”。每一次要搞活動了,都是事先發一封電子信,交待要去的地方,時間,以及人頭平均費用。如果要參加就立即回覆。然後將任務分配下去,大家分頭行事,找旅行社或訂機票、船票等。
該書作者經過一年多的跟蹤採訪,對以阿東為首的這個“神秘部落”進行了全方位的披露,既不是一味責難,又不是煸情鼓勵,既不迴避矛盾,又不掩飾事實,做到科學地、客觀地正視這一現象。全書站在人性的高度,透過一個個行動的故事,一次次尷尬的事件,對行為者的心理苦悶、精神衛生和行為走勢進行嚴肅的、學術性的深度分析;同時,對他們的享樂主義和“遊戲人生”的虛無主義進行了尖銳的批評。
作為探討現代人精神苦悶、靈與肉撕裂的時代變奏,該書直擊了都市異類一族的隱痛和隱私,敲打著現代人心靈最脆弱的部位,展示了現代人最原始的情感世界。低調但不低俗,豔情但不色情。無疑,該書將會變成轟動一時的新聞事件而非單純的一本書,人們可以詆譭它、議論它、讚賞它或貶低它,但卻不得不面對它。
書評
聶茂《樂瘋了》一書在臺灣出版後所引發的評論我首先是從香港網站上拜讀到這本奇書的。無疑,這是聶茂博士創作生涯中的一次大膽嘗試和大膽突破,他先前那種文芻芻的敘事風格被粗暴地撕毀。我對他的勇氣表示敬佩。在當下燈紅酒綠的市民生活中,趣味派對的出現吹響了向傳統文化挑戰的號角!
《紐西蘭華人商報》總編
羅爾斯·傑米
這本書糟蹋了聶茂先生的創作才華。他不應該走這種通俗的路子,我讀過他不少散文和小說,當然還有他的學術文章。在那些文章中,我看見的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學者型作家。而這本書,除了讓普通市民狂喜外,他還能贏得什麼呢?
新加坡《聯合早報》文藝部主任
大衛·彼德斯
性派對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早在地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上流社會就流行一時。但是,我沒料到香港、臺灣及中國大陸至今也有這種東施效顰的前衛者。我堅決反對這些人的低階趣味生活!
美國愛荷華世界華人文學協會會長
張健中
什麼是通俗,什麼是高雅?聶茂博士的這本書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神秘的世界。書中的高雅人士所做的卻是最最通俗的事,可誰能否定他們的行為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