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氐摹!薄 �
當牧師的話音落下之後,講壇下響起了一片掌聲,而那兩位提出疑問的青年男女的臉上洋溢著難得的自信笑容。過去他們總是為自己的一點缺陷而自卑、難過,可是現在他們可以從容地站在人群當中了,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同樣是上帝珍愛的完美天使。
善意而沁人心脾的話,能夠給人以輕鬆愉悅的感覺。這種話更容易讓人接受和喜歡,說話的人也更容易得到別人的關注和喜愛。所以,我們在平時與人交流時,實在是有必要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在說話之前應該好好想想,這句話會讓別人喜歡,還是讓人心生厭惡。
2.一詞轉變命運
19世紀中期,已經危機四伏的清王朝又面臨著一場重大危機,即歷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這場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運動使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的晚清政權更加搖搖欲墜了。
。
第53節:口才篇(2)
為了討好外國侵略者,為了緩解內憂外患的危機局面,清政府決定派兵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大軍。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在外國侵略者的催促下,在晚清政府的厚望中,以聰明機智和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而著稱的曾國藩臨危受命,1853年,曾國藩創辦湘軍與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戰鬥。
在湘軍建成之後,曾國藩對這支軍隊寄予厚望,當然晚清政府也將剿滅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軍的任務都寄託在了這支裝備精良的軍隊上。經過一年左右的集訓,湘軍正式與太平天國軍隊正面交鋒。
1855年,曾國藩派湘軍對太平天國的一支重要起義軍進行鎮壓,結果不但沒有鎮壓住,反而被其圍攻。最後湘軍大敗,損失慘重。
在經過了三年的休整和訓練之後,1858年,曾國藩率領湘軍再次對太平天國的另一支起義軍進行強力出擊,可是這支看似武器裝備落後、軍事技能並不專業的起義軍在抗擊中卻表現得相當頑強,儘管曾國藩派出了大量軍隊加入戰鬥,可是最後仍然難逃敗局。在這次戰鬥中,許多曾國藩看好的優秀將領都陣亡了,而且整個湘軍的軍心開始不穩,晚清政府也對這種形勢表示十分擔憂,但是他卻堅信自己必定能夠打敗太平天國起義軍,並且向晚清政府表示,自己一定會堅持到底。
之後,曾國藩又招募士兵,購買裝備,決定再次發動剿滅太平天國的戰役。雖然在此之後的一些戰役中,曾國藩率領的湘軍曾經取得過一些勝利,但是局面卻一直不容樂觀,因為這些戰役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戰役,而且即使取得了勝利,可這勝利卻是建立在自己的軍隊也遭受重創的基礎之上的。為了改變局面,曾國藩決定發動一次大型戰役,結果這次戰役在1860年展開了。雖然這場戰役是由曾國藩大張旗鼓地展開的,可是不久之後,他好不容易創立起來的湘軍就徹底失敗了,而且在那次戰役中,湘軍幾乎全軍覆沒。
作為一個敗軍之將,曾國藩必須要給對自己寄予厚望的晚清政府一個合理的交待,可是在當時看來,屢戰屢敗的他幾乎很難逃脫清政府的懲罰。但是,在曾國藩徹底戰敗的幾個月之後,他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還受到了清政府的賞識和重用。而且當時清政府的實際統治者慈禧太后居然在朝堂之上對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起義軍的表現大加讚揚,稱他是一個“對朝廷忠心耿耿、意志堅定、百折不撓的大英雄”。
敗軍之將為何成為一個大英雄?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曾國藩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在戰敗之後給朝廷的奏摺中這樣描述湘軍與太平天國起義軍的戰鬥經過:“臣為報效朝廷,屢敗屢戰,堅持不懈,終因……”
將“屢戰屢敗”的戰鬥經過描述成“屢敗屢戰”的英雄氣慨,僅僅是兩個字的位置更換,整個詞義就發生了變化,而整件事情也由此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妙用語言的效果。單從曾國藩的這份聰明機智來看,他就值得慈禧賞識。至於戰敗失利的問題,昏庸的慈禧自然也就懶得追究了。
雖然晚清政府的昏庸和腐敗是曾國藩能夠以戰敗之將的身份得到賞識的一個原因,但是曾國藩在這件事情當中表現出來的高超的語言運用能力值得人們學習,如果不是當初一個詞語的巧妙運用,曾國藩恐怕難逃重罰。現代生活中,人們在面臨危機之時,如果同樣能用隻言片語化解一場災難,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3.寸土不讓
民國時期,統帥奉系的東北軍閥張作霖雖然在公開場合常常被人們尊稱為“張大帥”,可是在暗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