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當他偵察得知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只是率兵跟躡,趕到河西務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於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大敗清軍。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莊舍被敵騎蹂躪殆盡。
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但是一些學者(如:金庸,在《碧血劍》後所附《袁崇煥評傳》中)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譁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1630年(崇禎三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市米盜資”等十大罪狀的罪名“磔”死。
然而就在行刑臺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遺言:“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這是一個被誤解、被冤枉、且即將被千刀萬剮的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留下的詩句。
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石匱書》)。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8226;列傳一百四十七&;#8226;袁崇煥》)
乾隆49年(1772年)乾隆帝下詔為袁崇煥*。《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闢,深可憫惻”,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當時很多明朝史書,為了美化變態的明朝皇帝,竟然惡毒汙衊袁督師是漢奸,這些書都被乾隆大帝統統燒掉或者改掉了,只保留乾隆大帝親自修訂的《明史》。。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筆者字名理解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要想得到天下,駕馭天下,我看是辦不到的。
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
天下(也可引申為“道”)就像一個神器,不是有強暴武力的人就可以去控制它。也不是聰明自用的人就可以佔有它。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駕馭他一定會失敗,得到他必然導致爭奪最終還會失去他。因此,聖人無為,所以不會失敗;不把持,所以不會丟失。
夫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
在人們的行為中,當他奮勇爭先的時候,總會有人跑到他的前面,他或許顯得落後了;當他心平氣和長噓一口氣的時候,總會有人比他更心平氣和,他或許顯得急躁了;當他強硬的時候,總會有人比他更強應,他或許顯得軟弱了;當他感到任重道遠的時候,總會有人比他責任更重大,他或許顯得懶惰了。
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所以聖人就要去掉過激行為、去掉奢侈、去掉過大的慾望。
筆者感悟
老子教導我們要順應自然規律行事,違背自然規律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在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一種認識和被認識、反映和被反映、遵循和被遵循的關係,這種人和自然之間的內在聯絡及其規律就構成了生態文明的理論關係。*、恩格斯在研究自然、人、社會演變的歷史過程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基礎上揭示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自然是人類生存和表現自我的基本條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