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地迷戀青春,和變化強烈的天氣。
看過一個美國電影,名字叫《無法被囚禁的青春》。寫的是一個保守的美國家庭的幾個女孩集體自殺的故事。還記得我一遍遍的看,那些洶湧著不詳的鏡頭,綠樹,日記,家庭婦女的母親,中學教師的父親,幾個如花的女孩。你看啊,她們寧可自殺,也要讓青春自由!我也很喜歡那個女主角,她的名字叫克里斯滕。鄧斯特。後來她還演了《蝙蝠狹》。就是她說和湯姆。克魯斯配戲不要有親密情節,因為“他太老”。我還看過她演的另一個片子,《拉拉隊隊長》。同樣是我喜歡的典型的美國式理想主義電影。青春派、校園派。
那天,和一個人聊天。她說我不如她第一次看到我時有活力了。那是一年前,我的小說還沒出,家中無法上網,只有徒步從家中走20分鐘去網咖上網。是有活力,我全身心都散發著無窮無盡的活力,但當時的我同樣不快樂。如果要想讓青春永遠純粹,唯一的辦法就是:死去。所以我拒絕任何指責,不揹負這種代言所謂青春的義務。
屋頂上孤獨的孩子還在飛,像鳥,等待著一腳踏空。
上海像清華
我說上海像清華,因為我去過了。還有句話,北京像北大。我就住在北京,而清華和北大我剛好又都去過。清華精緻,樓更高點,每個角落都是風景;北大隨意,樓矮點,角落比較荒涼,但可以想象。恰如我理解中的上海和北京。
火車上看到溼漉漉的街道,天津夜晚閃著霓虹燈的橋,樸素的小街巷,碎石子、樹木,和白色的,像雪又像花朵。永遠地在路上。夜燈,多麼地美,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如果讓我做,我想一直觀賞路邊的風景。今天的天色特別美,陽光像能穿透人的身體。天上有很多雲彩。我又想起了前年去武漢的心情。那時我特別放鬆、自在。
在上海我老走著走著就回到原地,但也不生氣,無非再換個方向走。上海就是像連網狀態,到處都能走回來,什麼都有,小商店,小酒吧,小超市,小書攤,小服裝店,小飯館。不像北京,都是分散的,什麼東西在什麼地方賣特別集中。我們就一邊走一邊拍照。
我也領教了上海人的冷漠,出去問路好幾次別人都視而不見。臉上那矜持的表情讓你也不好意思在背後向他們舉起中指——也許他們認為表達出感情就很傻,無論什麼感情,是喜悅還是憤怒。
在上海還見了一個叫荸薺的朋友,也時常出現在詩歌之類的網上。她和男友坐了將近一個小時的車來徐家彙我住的賓館來見我。我們撐著傘在外面吃了點東西,隨便瞎逛了逛商場,上海的商場真多呀。他們還帶我去了地鐵裡的季風書店。在書店裡,我看到了我的書,兩個版本都有,我小小激動了一下,又樂了。他們很熱情,我們就像多年的老友一樣聊天,在我住的賓館喝茶。說起我住的賓館,也是一個上海朋友介紹的,他說前一陣另一個寫詩的女孩也住在那裡。那裡是一個氣象賓館,房間還算乾淨,也不太貴,交通很方便。出門就能看到高高瘦瘦的松樹(可能是松樹吧),和天主教堂的塔尖。那教堂很高,棕紅色,在上海的陰天看來有些陰鬱可怖,弄得我很想把它炸掉,看看乾燥的平地。那幾天上海正在下雨,我想我可真夠倒黴的,剛躲過北京的大風降溫就趕上了上海的陰雨連綿,簡直是我到哪兒哪兒就亂。荸薺安慰我:沒事兒,大半個中國都在下雨,除非你到西部。在上海當然要逛逛大商場,比如我就要看看在北京沒有而我一直喜歡的牌子Miu Miu。終於在新天地的IT店我找到了它,東西卻都賣得差不多了,新的還沒上。我生不逢時。就這樣,我還是買了一個法國的牌子的小挎包,店員說這個牌子全中國只在上海的這個店裡有,現在只剩下兩個了,一隻棕色一隻黑色,現在打三折啊。於是我買了。回北京不到一個禮拜我就沮喪地發現書包開線了。荸薺還給我發簡訊說復興西路上有家OLD SCHOOL STYLE的小店叫B2,有些衣服和鞋,老闆是個好玩的男孩子,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而且復興路那一路挺長挺靜的,小店連線不斷。我覺得比鬧市更有感覺。幾在常熟路站下一直往前走。可惜我收到時已經打算離開上海去杭州了。
再見果醬,我發現他的臉比上次我在北京見到他時柔和了。那一次見他,我發現他變“猙獰”了。他說那段時間他空虛得厲害,心情真的會改變臉。我們在Y Y見到棉棉,幾天後我去過魯迅公園後又去她家玩。她家很冷,但有大落地窗,我在那裡拍了很多照片。晚上又到她鄰居家看DVD,有個姑娘把我頭髮剪短了,我看起來順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