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以後方才開始,當時“烏髮公司”有克虜伯、未來的法本化學公司及德意志銀行的支援,已將過去“北歐公司”所擁有的電影院全部控制在自己的手裡。
被戰敗氣氛所籠罩著的德國,這時已建立了一些裝置優良、在歐洲沒有一個國家堪與匹敵的製片廠。義大利的場面豪華的影片獲得極大的成功還是新近的事。因此“烏髮公司”的股東們向他們的導演們建議,以義大利電影作為藍本來攝製影片。喬·梅伊為了拍攝《威利塔斯·汶西特》一片,特地建築了一個羅馬式的競技場,讓獅子和基督教徒同時在裡面出現。歐內斯特·劉別謙在拍攝一系列的喜劇片裡已經顯示出他的才能,此時則被委託去攝製規模浩大的《卡門》。這部影片的劇本是由劉別謙所喜愛的劇作家漢斯·克拉利編寫,題材主要是根據梅里美的小說,而不是根據比才的歌劇。這部影片和好萊塢拍攝的《卡門》恰好相反,無論是波拉·尼格麗扮演的吉卜賽女人也好,或者是哈萊·裡德克扮演的堂·何塞也好,都帶有自然主義的色彩。
《卡門》的上演,正值德國戰敗、社會秩序動盪不安之時。在德皇逃跑後成立的共和國將先前“烏髮公司”的官股全部抽回。從此“烏髮公司”成為一個私營的公司,它所屬的從事戰爭宣傳工作的機構也宣告撤銷。但成為“烏髮公司”唯一股東的大財團,對於公司的業務方針並沒有加以變更。劉別謙攝製的影片就證明了這點。他以極豪華的場面接連拍了一部反法的影片《杜巴萊夫人》①和一部反美的影片《牡蠣公主》。1919年,“烏髮公司”的影院“動物園電影宮”開幕,放映《杜巴萊夫人》一片,這是德國電影爭霸時代的開始。“烏髮公司”把丹麥電影的勢力從德國境內驅逐出去以後,接著就收買了瑞士、北歐、荷蘭、西班牙等國內的電影院。在協約國家,它遇到了抵制。但波拉·尼格麗和艾米爾·強寧斯所主演的豪華影片《杜巴萊夫人》仍突破了這種抵制,因為人們認為這部影片的本質,只不過是指責1789年革命的過激,而且認為在戰後社會騷動不安的世界中,這部影片的出現正合乎時宜。①杜巴萊夫人是法國路易十五的情婦。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後,被送上斷頭臺處死。——譯者。
在攝製場面偉大的故事片方面,德國成了衰落的義大利的繼承者。這些影片把改革戰前戲劇的萊因哈特所用的巨大場面排程應用於銀幕上面。萊因哈特的門徒劉別謙,將萊因哈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即具有東方風格的啞劇《愛妃蘇姆隆》,攝成了影片。劉別謙當時對凡是場面偉大的影片,都加以攝製,如神話劇《木偶新娘》、具有現代佈景的小歌劇《野貓》、豪華的歷史片《女後安娜傳》和《法老之妻》。遷居德國的波蘭人布科維茨基,此時拍攝了《丹東》一片,描寫這位革命法庭的法官怎樣被一個女人的愛情所累,葬送了他的生命。他的聲望曾一度超過劉別謙。布科維茨基接著又拍了《奧賽羅》、《薩福》和《彼得大帝》,後來被好萊塢聘去。除這些影片以外還有奧托·裡卜特根據弗裡茨·朗格的劇本攝製的《佛羅倫薩的鼠疫》,理查德·奧斯瓦爾德攝製的《漢密爾頓夫人》和《呂克萊絲·波爾基亞》,亞遜·馮·柴雷皮的《卡德琳女王》和宣傳國家主義的作品《腓特烈大帝》(奧托·蓋布林主演)。
為了避免義大利電影中的嚴肅性,人們有時採取了野史的形式,有時則用閨房秘事來說明戰爭和法國的大革命。剛到達柏林不久的年輕匈牙利人亞歷山大·柯爾達,當時就是利用這種方法攝製了一部《亨利八世秘史》,而獲得了一筆很大的收入。
劉別謙對萊因哈特處理群眾場面的方法頗有研究,同時他也知道怎樣將德國傳統的喜歌劇搬上銀幕。他的想象雖然很庸俗,可是卻很動人,並且很有力量。他的《牡蠣公主》一片,儘管人們對它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畢竟不象影片《杜巴萊夫人》那樣粗野。在這部作品裡,正象他那部巴伐利亞的露天喜劇《黑白姊妹》的情形一樣,不論是澀情的隱語,或者是用手大拍屁股的動作,也含有對社會習俗的諷刺,而這種諷刺當然對美國億萬富翁是沒有危險的。
和劉別謙影片的成功所產生出來的傾向處於對立狀態的是表現主義派,這一派具有更多的獨創性和典型的民族性。
象阿巴貢或唐璜①同樣成為一般人所熟知的卡里加里博士,乃是電影所獨創的第一個悲劇的典型。這個典型所代表的與其說是一個人物,倒不如說是一種心理狀態,即一種殘忍和急躁、幻想和瘋狂的混合心理狀態。《卡里加里博士》這部有名的影片,今日已成為了解德國精神的關鍵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