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阿瑟的藍圖,先用躍島戰術,砍臂削足,再登陸本島,使東條就範。
羅斯福總統,一付婦人心腸,聽取喬治·馬歇爾和參謀本部的意見,'1'擔心麥帥的計劃,美軍所支付的人命代價,過分巨大,不惜求助於盟友斯大林。
斯大林縱橫裨闔,一代嫋雄,他比坐在輪椅上的弗蘭克林,不知險惡多少倍。看準羅斯福的心思,代價是日本在東北的權益,和不凍港旅順、大連的控制使用。'2'
羅斯福覺得,東北是中國的東北,慷一點他人的慨,換取斯大林對日宣戰的承諾,何樂而不為。
那個出賣盟國利益的《雅爾塔協定》,就在這黑海邊上的避暑勝地,談笑間,訂下乾坤。'3'
可憐的蔣委員長,沒有半點情報。被稱為神出鬼沒的戴雨農將軍,原來,在國際間諜戰方面,一籌莫展。
“協定”等到四個月零四天後,'4'才通知重慶,蔣主席感到很憤怒,可是對他的尷尬處境,卻絲毫無能為力。
主要斯大林空洞的保證,把霍普金斯和哈里曼弄糊塗了。斯大林提出兩點:
(1)蘇聯對日的軍事行動,是以中國同意接受《雅爾塔協定》為先決條件。宋子文於七月一日以前,須到莫斯科。
(2)願意在蔣委員長的領導下,實現統一中國。
斯大林處處勒索,一方面挾美國自重,壓迫重慶就範;一方面威脅宋子文說:“中國政府最好趕快達成協議,要不然,共軍會進入東北。”'5'中國進退失據,和事後充滿阿Q式的自慰,卜道明《中蘇條約》一文表達的淋漓盡致。
“蘇俄即於八月八日對日宣戰,第二天,蘇軍數十萬即全線攻入東北。八月十四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蘇軍乘勢迅即佔領整個東北。在此情形下,蘇俄當可憑藉武力實現其全部願望。那時中蘇間將發生種種權益和領土的糾紛,不難想象。我若提出交涉,美國將因我拒絕了《雅爾塔協定》,未與蘇俄成立條約,對我不予援助:而對蘇俄,則因《雅爾塔協定》的存在,反而有支援蘇俄實現其全部要求的義務。我國在國際上的孤立,將預定我之交涉失敗。不僅如此,蘇俄勢必利用我之孤立狀態,根據《雅爾塔協定》籠統的規定,乘勢更進一步的分裂中國領土。在東北,內蒙、華北及新疆等地建立其傀儡政權,因此而造成更混亂的局勢,那時中國要驅逐蘇軍出境,收拾混亂局勢,除使用自己武力外,別無其它有效途徑。而我在東北當時既無一兵一卒,抗戰八年後的中國,亦無力對蘇作戰,也是顯明的事實。反之,我國若與蘇俄預先簽訂一項條約,用條約來限制《雅爾塔協定》的流弊,約束蘇俄的侵略行動,並對日後蘇俄可能違約的行動預先把握一種提出交涉的政治立場,那時我們不僅進退有所依據,而且美國對中蘇間可能發生的糾紛亦不能坐視無睹,而應根據道義與公理的立場予我以聲援。”'6'
談判的兩期進行,第一期是一九四五年六月三十日開始,七月十三日結束;第二期從同年八月七日開始,到八月十四日為止。
宋子文(行政院長兼外長)任首席的表,經國和他的一位同學卜道明(外交部亞洲司長)擔任隨員。
蔣委員長打出經國這張牌的原因:派自己的兒子,對斯大林是一種親善的姿態;其次,經國通俄文,曾.長住俄國,比較瞭解蘇聯人的想法和意圖,從旁觀察的析,補團長宋子文的不足。
經國所負的使命,可以忍辱負重四個字作總結。
斯大林仗著有羅斯福的簽字,看準重慶的處境,中國的談判地位,居於弱勢。宋子文和他的前輩李鴻章,扮演的角色,並無差異。
斯大林盛氣凌人,“拿一張紙向宋院長面前一擲”,“你看過這東西沒有?”斯大林說:“你談問題是可以的,但只能拿這個東西做根據。”'7'
往返折衝,不過發揮一下談判的藝術而已,並無討價還價的餘地。
外蒙問題,經國奉命以個人資格去見斯大林,他說:
“你應當諒解,我們中國七年抗戰,就是為了把失土收回來,今天日本還沒有趕走,東北、臺灣還沒有收回,一切土地都在敵人手中,反而把這樣大的一塊土地割讓出去,豈不失卻了杭戰的本意?我們的國民一定不會原諒我們,會說我們‘出賣了國土’;在這樣情形下,國民一定會起來反對政府,那我們就無法支援杭戰,所以我們不同意外蒙古歸併給蘇聯。”'8'
經國這段話,講的是實情,可惜,弄錯物件。斯大林只認識力量,他的字典上,沒有“同情”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