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9部分

滋陰清熱。

4。邪熱鬱蒸證

症狀:蒸蒸汗出,汗黏,汗液易使衣服黃染,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舌苔薄黃,脈弦數。

證機概要:溼熱內蘊,逼津外洩。治法:清肝洩熱,化溼和營。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本方清肝瀉火,清利溼熱,適用於邪熱鬱蒸所致的汗證。

常用藥: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清肝洩熱;澤瀉、木通、車前子清利溼熱;當歸、生地滋陰養血和營;糯稻根清熱利溼,斂陰止汗。

裡熱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陳清解鬱熱。溼熱內蘊而熱勢不盛,面赤烘熱、口苦等症不顯著者,可改用四妙丸清熱除溼,方中以黃柏清熱,蒼朮、薏苡仁除溼,牛膝通利經脈。

【預後轉歸】

單純出現的自汗、盜汗,一般預後較好,經過治療大多可在短時間內治癒或好轉。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的自汗、盜汗,則病情往往較重。治療時應針對原發疾病,且常需待原發病好轉、痊癒,自汗、盜汗才會減輕或消失。

【預防調護】

加強體育鍛煉,注意勞逸結合,避免思慮煩勞過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汗出之時,當避風寒,以防感冒。汗出之後,應及時用乾毛巾將汗擦乾。出汗多者,需經常更換內衣,並注意保持衣服、臥具乾燥清潔。

【臨證備要】

1。明辨伴隨症狀,整體調治。汗證多與心悸、失眠、眩暈、耳鳴等病證同時並見,也是虛勞、癆瘵、失血、婦人產後血虛等病證中的一個常見症狀。中醫對其有比較系統、完整的認識,若辨證用藥恰當,一般均有良好的療效。

2。辨別氣虛、陰虛、血瘀,重視活血化瘀。一般情況下,自汗多屬氣虛,盜汗多屬陰虛,但也有陽虛盜汗,陰虛自汗,因而必須四診合參,才能辨證準確。臨證還可見瘀血引起自汗盜汗者,如《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症目》說:“競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故活血化瘀法在汗證的治療中漸受重視。

【醫案舉隅】

葉某,女,17歲,學生。1975年1月23日初診。

自幼即患盜汗,平時傍晚面部升火,手心灼熱,寐中出汗,胃納甚差,每餐進食二兩,多食即腹脹,噯氣,大便乾燥,二三日一次,口乾黏而苦。舌苔薄膩,脈細數。胸透:兩肺無明顯病變,心膈無異常。治擬滋陰清熱,潤燥通腑。

處方:元參12g,北沙參12g,制川軍6g,知母12g,瓜蔞皮9g,大腹皮9g,青陳皮各9g,佛手6g,6劑。

二診:1月30日。大便已潤,略有泛惡,入暮升火,手心汗出而涼,口微苦。再守原意。

原方去北沙參,制川軍改為4。5g,加地骨皮12g,6劑。

三診:2月6日。面部升火烘熱已減,盜汗已少,胃納漸香,午餐可進三兩,但大便乾結不爽。苔薄膩,脈細。陰液漸復,內熱漸清,腸燥未潤,再予滋陰降火潤腑之法。

處方:元參12g,北沙參12g,制川軍6g,知母12g,瓜蔞皮9g,大腹皮9g,地骨皮12g,白薇12g,青陳皮各9g,7劑。

按:本案證屬盜汗,陰虛而致虛火旺,因肺胃陰虛,虛火上炎,灼傷肺胃陰津,需標本兼治,予養陰、清熱、潤燥、通腑之劑。大便已通而虛火未退,加入養陰清虛熱之品扶正祛邪。陰液漸復,內熱漸清,腸燥未潤,則可複用滋陰降火潤腑之法,切忌通腑過度。

(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黃文東醫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古代文獻精選】

《濟生方·諸汗門》:“人之氣血,應乎陰陽,和則平,偏則病。陰虛陽必湊,故發熱自汗;陽虛陰必乘,故發厥、自汗。又況傷風、中暑、傷溼、喜怒、驚悸、房室、虛勞、歷節、腸癰、痰飲、產褥等病,皆能致之。”

《醫學正傳·汗證》:“若夫自汗與盜汗者,病似而實不同也。其自汗者,無時而濺濺然出,動則為甚,屬陽虛,胃氣之所司也;盜汗者,寢中而通身如浴,覺來方知,屬陰虛,營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盜汗宜補陰降火。”

《醫宗必讀…汗》:“心之所藏,在內者為血,在外者為汗。汗者心之液也,而腎主五液,故汗證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者。”

第七節肥胖

肥胖是由於過食、缺乏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