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也可就近補充鎮軍兵員缺損。
實際意義上,是既可以大量節省朝廷的軍事開支,又可以當做應急的援軍來用,其實是權宜之計而已。
而現在看來,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衙門已經沒有多少必要存在下去,上有樞密院,兵部。下有各地宣撫使衙門。邊軍開疆拓土。大秦國庫充盈,已無多少後顧之憂,所以,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衙門居於中間,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實際上,這算是自暴其短了,隱含的意思也極為明白,下面的宣撫使們。不願再受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衙門掣肘,上面的樞密院和兵部也不願再隔著殿前司禁軍指揮使衙門來給地方軍伍下命令。
很可能,皇帝陛下也不希望,京師近郊有著這樣一支能左右朝政的軍事力量存在。
所以,左右權衡之下,種燧終於下定決心,不如自動交卸殿前司禁軍兵權,順便,撤掉這個被所有人看著都不太順眼的衙門。
這依舊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的不僅僅是禁軍指揮使衙門一個地方。宣撫使的職權,樞密院。兵部,甚至於六部,都要多多少少有一些變動,比縮編禁軍來,事情少不到哪裡去……
索性,這兩件事有著很大的關聯,從下而上做的話自然是千難萬難,幾乎沒有成功的可能,但如果是從上而下動起來,朝廷戮力而為,便簡單了許多。
當然,經過和大將軍趙石几次相談,皇帝陛下也明白,種燧條陳中隱含的意思,這是要將禁軍兵部建成為一支脫離農事,只靠朝廷供養的所謂職業軍旅了。
在這件事上,其實皇帝陛下也是有所顧慮的,只以作戰為目的的軍旅,將更加難以掌控,現在看來,或者有利於大秦一統天下的戰爭。
但仗不可能一直打下去,早晚有一天,會天下承平,到了那個時候,這許多驕兵悍將,又該去對誰動刀動槍呢?
這是自古以來,每一位帝王都會考量,併為之糾結的地方所在,大秦的皇帝陛下也不例外……
接下來,種燧建議,在樞密院之下,設一衙門,專管禁軍改編諸事。
當然,這一條在皇帝陛下看來,是大將軍種燧為自己請辭殿前司禁軍指揮使之後,暫時找的一個去處。
而由他這位殿前司禁軍指揮使,來負責禁軍改編之事,也算得上合情合理。
但皇帝陛下只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之前樞密院便有意在轄下設一衙門,專管軍中違法亂紀事,想從吏部搶一些權責過去,後因朝爭紛起,才沒有正式提出來。
而現在,種燧很可能是借禁軍改編之事,另闢蹊徑,行爭權之舉。
可以想見,當禁軍改編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為加強這個衙門的話語權,可以就勢上書朝廷,將制衡軍中將領們的升轉,軍紀諸事,歸於樞密掌管。
到了那個時候,除了將軍們擺脫不開的後勤輜重事會握在戶部手中之外,其他一應事宜,文臣們就再沒有多少實際上的掌控權力了。
這是一篇大文章,連皇帝陛下也不得不慎之又慎的大文章……
如果是景興皇帝在位,定然不會容許這樣的事情發生,看到這樣的奏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死死壓制住將領們的野心。
但成武皇帝卻是不同,撲面而來的進取**,讓皇帝陛下很是讚賞……
禁軍整編,已經刻不容緩,之所以懸而未決……原因其實很簡單,不過是中書的老臣們,終於忍不住,想要爭取禁軍整編的主導之權罷了。
在這一點上,皇帝陛下看的比誰都清楚。
從樞密使汪道存去位,到大軍滅夏還朝,樞密院人事一新,再到大將軍折匯獲罪,順勢裁撤西北鎮軍,朝中很多人一直在不停的試探。
從上書建言留大將軍趙石鎮守西北,再到想要插手西北鎮軍改編之事,還有如今接二連三的朝爭,歸根到底,都是在圍繞著將要到來的軍中鼎革在進行罷了。
大秦的將來,到底是在文人的筆下,還是在將軍們的刀鋒之上呢?
這個選擇,讓皇帝陛下也是猶疑不已,這是每一朝每一代君王都要面臨的艱難選擇。
皇帝陛下也一直在問自己,難道真如文臣們所言,武將權重,最終必有亂政禍國之事發生?
那文人們遍佈六部中書,只聖人教誨,就能讓他們野心消弭?
在這樣幾乎無可對人言的心緒之中,皇帝陛下已經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
最終皇帝陛下的心裡,卻是得到這樣一個答案,武將們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