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08部分

非是對和尚解釋其中關節。

最終,趙石擺了擺手,結束了這場談話。

雲山霧繞的老和尚告辭離去,心思煩亂無比,卻還有點不捨的忘了不遠處的居所幾眼,直到走的遠了,這才收拾心情,開始想著該準備些什麼,以備路上所需,寺中又是哪個弟子機靈,又不像自己這麼多話,陪在身邊合適一些。

仙翁仙翁的琴聲又隱約作響,老和尚已經聽不到了,趙石卻聽的真切。

不過,琴聲再是美妙,對於趙石來說,也沒多少觸動。

藝術這東西,是給那些會欣賞的人準備的,能夠雅俗共賞的東西,那就不叫藝術……(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五十六章風陵

大秦成五七年六月末,潼關東,風陵渡口。

如今的風陵渡口與當年秦軍北上河中時相比,已不可容日而語。

這裡可以說是河中,河洛,以及秦川交匯之所在,不說南來北往的客商,都會在此處歇腳。

就說大秦糧草轉運,此處也是必經之所在。

因其位置重要,風陵渡口所在的黃河兩岸,設有兩座禁軍軍營,隔河相對。

兩軍一部為潼關所轄,一部則為河中宣撫使治下。

而且,兩邊皆設有數座糧倉,一半屬於軍糧,自然在軍人控制之下,另外一半,則為地方所有,河東河中的賦稅,都要經過幾個大倉釐定,才能繼續上路。

這麼一來,風陵渡口兩岸,想不繁華都不成了。

就像如今,風陵渡口南邊,房舍連綿,店鋪林立,儼然已經出現了一座不小的市鎮。

當然,在此處定居之人,多數都是秦軍中退下來的軍人和他們的家眷。

其中以出身潼關守軍的居多,之所以他們會選擇留在這裡,看重的就是此處水陸之便利,再加上他們在軍中多有交遊,定居此處,活計不難找,也比回鄉要好的多。

等到這裡漸具規模後,許多北邊退下來,又不願回鄉的兵士,也就都願意留下來。

在這裡娶妻生子,安生度日了。

所以,風陵渡南邊,風陵鎮上的人們,家家都極為富裕。這還不算。蔚為奇觀的是。缺胳膊少腿的人隨處可見。

有了他們,風陵鎮的風格和氣氛也就可想而知了,幾年下來,這個越來越大的鎮子就多了幾分肅殺之氣。

鎮子上的老兵,很多都是征塵未去,殺氣猶存的主兒,看人一眼,膽小兒的都得哆嗦半天。

當然。風陵鎮的治安那也是沒的說,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說的有點過,但敢在鎮上鬧事偷盜的,真沒幾個。

這些抱團的鎮民,可著實不好惹。

但要在鎮子當中居住,你也就會知道,這些隨著鎮民和房舍越來越多,風陵渡的居民們也分出了派別。

東邊靠近潼關方向的,不用問了,那邊是潼關守軍出身的鎮民的聚居所在。也是人數最多的一處。

而風陵渡口這邊輕省一些的活計,一多半兒都落在他們手中。他們生活的也最為安閒平和,南來北往的商人們,也最願意跟他們打交道。

一旦相處的熟了,潼關左近的事情,做起來也就方便的多了。

鎮子正中住的是原住民,他們大多都是艄公,人數最少,也沒什麼依仗,當年在後周治下的時候,他們吃的就是水邊的這碗飯。

打魚度日,有的則冒著風險,給偷渡之人擺船,在後周和金人還有秦人的夾縫中生存,家無恆產,隨時都有傾覆之危。

但秦人來到後,這些年來,他們也就不愁吃穿了,很多有船的人成了寶貝。

秦人不尚徭役,幹什麼活給什麼錢,讓他們很快就降順之民中最先得到好處的那一部分人,而且,其中不少都順勢加入了秦人的“水軍”,還是能子承父業的那種。

後來,風陵渡這裡還建了個船坊,得到甜頭的也是這群原住民。

這個群體,也從原來的十幾戶人家,變成了現在的幾十戶,各個都以秦人自居,再不願回到後周治下了。

如今,在他們眼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其實就是和周圍那些人家通婚,誰家姑娘嫁的好,誰家說話的聲音就要大上幾分。

而最好的聯姻物件,其實不在鎮子東邊,而在北邊兒。

那邊住的人不算多,但也絕對不少,傷殘的佔了一大半兒。

他們來到這裡的時候,都還算年輕。

他們家鄉大多在京兆,小部分在延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