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蹲廁所半天,估計劉邦已返回到駐地,才跑進大帳,“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接著他把玉璧送給項羽,把玉斗送給范增。
聽說劉邦跑了,項羽倒無所謂,欣然接受;但憤怒的范增把玉斗扔到地上,拔劍撞碎。接著又罵了一句話,可謂千古絕罵,“豎子不足與謀。”然後離席而去。
實際上范增大可不必如此,這個老頭雖然能識人、有智謀,但還是有限的很。他識的劉邦,但沒看透項羽。明明知道項羽不願意殺劉邦,何不揹著項羽,等劉邦離開酒席就地斬殺,那不一了百了?何必當著項羽的面,還的跳個舞,殺又不能痛快的殺,走又不願痛快的走,搞那麼一出,複復雜雜,除了折騰個成語出來之外,別的什麼也沒幹成。不足與謀?自己本身就不是個高明的謀士。
更何況,現在雖然跑了劉邦,但並不影響接著攻打呀?昨天定下的宏偉策略不執行,偏要搞刺殺這種小兒科。你不替那個姓項的分析時局,而去罵他“豎子”,如果這能成事,只要學會罵人就行,還要搞什麼行軍佈陣什麼的?
項羽,軍事上的個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范增,一流的導演,二流的謀士。
第四章 軍挺咸陽—(五)約法三章
當初相約先入咸陽者王關中,這位仁兄一路上心急火燎地趕了過來,幾經坎坷和磨難,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後,終於在今天得道了。此時的劉邦是愜意的。
愜意的劉邦還沒進秦宮,就有人向他提了個建議——誅殺子嬰。如果這個建議是提給項羽的話,肯定會被誇獎。而劉邦卻拒絕了,在這件事情上,他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眼光。“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降服,殺之,不祥。”就這樣子嬰得到了性命,而劉邦得到了人心,孰多孰少,無需過多評定。
拉著子嬰的手,劉邦推開大秦帝國的正門。滿眼的玉樹瓊樓、金銀珠寶、粉眉妖娥讓劉邦應接不暇,也讓手下將領們應接不暇。搶錢的搶錢,分贓的分贓,連劉邦都攬著美女、握著珠寶、喝著美酒,再大的混混也沒享受過這等的排場,因此劉邦準備在這裡住下,以便享受一下勞動成果。可就在大家熱鬧非常之時,蕭何卻跑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詔令以及各種圖書文獻收藏了起來,不能不說這位仁兄的眼光可謂深遠。可事實上,他看那麼多東西實際也沒什麼用,因為劉邦就不願意給他運用的機會。
就在劉邦消遣的時候,有人闖了進來,闖進來的人是樊噲,莽夫這次提了個非常上路的建議——出舍,直白點就是出去住。這麼一搞,讓劉邦很惱火,也不知道你這個殺狗的是出於嫉妒還是出於羨慕,剛發了大財,你就要趕我出去,因此劉邦把樊噲痛罵了一頓,接著享受。
前邊介紹過,樊噲是個殺狗的屠夫,事實上到戰場上依然是個不折不扣的屠夫,他的經歷很能反映他的特點。現在讓我們簡單羅列一下這位仁兄到目前為止的戰績,就很能說明問題。
攻濮陽,先登,斬首二十三級;
攻城陽,先登;
攻戶牖,斬首十六級;
攻成武,卻敵,斬首十四級,俘虜十一人;
攻開封,先登,斬侯一人,斬首六十八級,俘虜二十七人;
攻宛陵,先登,斬首八級,俘虜四十四人;
攻宛城,先登;
攻酈縣,斬首二十四級,俘虜四十人;
攻武關至霸上,斬都尉一人,斬首十級,俘虜一百四十六人;
……
從劉邦出山到進入咸陽,這位樊仁兄一路跟來,不是先登,就是殺人,算是把以往的良好的工作習慣加以了昇華和拔高。
可就這麼一個人,竟然還比較會說話,因為他先後說了兩次話,這次說話讓劉邦穩定了大局;用不了多長時間將說另外說一次話,到那時將救了劉邦的性命。
在觀念裡,這個人似乎是個武夫,是個粗人,可看了歷史後會發現,在粗狂的面貌後隱藏著高明的智慧。在隨後的歲月裡,雖然差點被嗝屁,但最終還能混個自然死亡,這真的不是巧合。
劉邦趕走了樊噲,另一個人進來了。這個人在分量要比樊噲重一些,因為樊噲算是從小跟到大的小弟,隨便罵他兩句也不算過分,而這個人卻是半路加入的智囊。在這個人面前,劉邦還是比較客氣的。
這個人就是張良。“秦無道,所以才能到此;為天下剷除殘賊,應該以簡樸為主。剛入秦宮,就想耽溺於享樂,這樣無疑於助紂為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