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2部分

嗎?我看就不見得了。士兵就是要擅長上陣殺敵,你偏偏要他去當一個謀士。如果天下都是謀士,那誰去上陣殺敵,可謂是誤人害己。教農夫君子之道,可以嗎?可以。但合適嗎?未必,畢竟種田可不需要君子之道。

有教無類,這話沒錯。人人皆可教,但是教什麼呢?那就得因材施教了。教農夫如何種田,教織女如何織布,這其實都是教化,不見得一定要教聖人之言。亦或者四書五經。而我方的觀點,是要證明詩樂禮等這一類的學問,是否一定要教?我覺得沒有必要,孔聖人也不可能覺得一定要教,如果人人都去讀聖賢書,那誰來種田,如果人人都去打仗,那誰來種田,沒有糧食,連活都活不下去,到時國家必亡也。孔聖人的意思,有讀書天賦的,就讓他去讀書,沒有讀書天賦的,就讓他們去幹別的,不一定就非得讓他們都明白這些個道理。告訴他們怎麼去做,同樣是教,不是非得告訴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才是教,所以有教無類並不能反駁我方的觀點。

而且我方認為,這一句話中還蘊含著一個非常實際的道理,就是人盡其才,將天資不同的人放到適合他們的位置上,然後再因材施教,例如,太尉告訴尚書,為什麼要怎麼做,這是教,太尉告訴百姓你該怎麼去做,這同樣也是教,區別就在於尚書與百姓身處在不同的位子上。當然,我還是要再重申一遍,天生我材…必有用,農夫與尚書只是所為位子的不同,大家擅長的不同,尚書種田也一定不如農夫,沒有農夫種糧食,讀書人就會餓死,有道是,大智若愚,大愚若智。”

不愧是博陵崔氏的子孫,果然厲害。韓藝聽得暗自稱讚,尤其是這最後一句話,崔有渝不但要鞏固貴族的地位,還要贏得那些評判的好感,如果評判都是貴族,他不見得就會說後面那句話。

崔有渝繼續說道:“那麼又是否可教可不教呢?前面慕容舟航說了,你教他們一些道理,他們總會明白的,教了總比沒教要好,但真的是這樣嗎?我看也未必,因為這裡面還存在著一個誤解,如果百姓的天資沒能達到理解某個道理的份上,但是他們又不是完全不理解,那麼就可能會誤解成另一種意思,這可是非常危險的,思想的偏差可能會釀成大禍,好比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他們將後半句理解成為怎麼獲取錢財都是有道理的,那此人可就非常危險。因此有些道理對於有些人而言,不教勝教,這才是孔聖人想要表達的思想。”

“說得好!”

“哈哈!不愧是博陵崔氏的子孫,果然是與眾不同,出類拔萃。”

一干大臣紛紛叫好。

李治聽得也是頻頻點頭,還向一旁的長孫無忌問道:“此子是?”

長孫無忌道:“此子乃是北魏賢相崔浩的後人。”

李治點頭道:“難怪,難怪。”

崔有渝拱拱手,退了下去,真是收放自如。

盧開明聽得眉頭緊鎖,絞盡腦汁想辦法反駁。同時反方的人都在撓頭苦想。

但是崔有渝的這一番辯論,實在是有些無懈可擊,他既從每個字眼去分析,又提到了人類的生存法則,不可能大家都去種田,也不可能大家都去讀書。再到後來的國家興亡,最為令人歎服的,就是他還掩蓋了貴族想要愚民,從而統治百姓的目的。

很是士兵出身的聽得也點頭,我適合種田打仗,就算去讀書。也是浪費時間,而且我也不愛讀書,還不如就多花些精力將這種田打仗做好,人盡其才嗎。

褚遂良見反方代表都低頭不語,微微笑道:“看來勝負已分。”

李治等人也是點頭,他們也覺得反方很難在獲勝了。

就在這時,韓藝眸光突然瞥向一人,這個人正是楊蒙浩。其實楊蒙浩早就在摩拳擦掌了,他一直在等。等得就是反方黔驢技窮,然後他再一個超級英雄的姿態閃亮登場,大舉反攻,一錘定音,這才是出風頭的最高境界。

楊蒙浩見韓藝目光投來,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一手託著下巴道:“不對,不對。不對。”

因為非常安靜,故此的他的聲音顯得非常響亮。

大家尋聲看去。見出聲的是楊蒙浩,不禁雙目一凸,楊蒙浩是個什麼人,吹牛大王呀,他能坐在對面,就已經是對反方的一種羞辱了。

慕容舟航就道:“小蒙。你可別亂說話。”

楊蒙浩可是欺騙韓藝的男人,演技不用說,仰著幼稚的臉道:“我沒有亂說,我只是覺得崔哥哥說得不對嗎。”

他聲音不大,但是大家都聽見了。

柳含鈺心念一動。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