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6部分

倫敦面世。

泰勒(Frederick W�Taylor)的《科學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New York:Harper & Brothers)推出的時間甚至還更早,早在1911年就出版了,而且後來又加印了許多次。

這些管理書籍迄今仍然擁有廣大的讀者,而且也當之無愧。每一本著作都代表一項重大的成就,每一位作者都為管理學奠定了堅實而持久的基礎,在他們各自的領域中,迄今還沒有人能超越他們的成就。在我們稱為“組織心理學”和“組織發展”的領域中,巴納德和福列特的著作提供了最佳指引,無人能出其右。當我們談到“質量環”和“員工參與度”時,也只能附和梅奧早在四五十年前就已提出的觀念。法約爾的用語雖然陳腐,但他對於管理和組織的真知灼見卻仍然饒富新意和具有原創性。而自從我完成《公司的概念》後,管理學界對於高層主管的職能和政策,迄今仍然沒有提出什麼新的創見。當我們想要了解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內容,並學習如何提升知識工作的生產力時,我們甚至還要回過頭來研讀泰勒的著作。

儘管如此,本書仍然是第一本真正的“管理”著作,是第一本視管理為整體,率先說明管理是企業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負了明確責任的管理書籍。早期的所有管理書籍都只探討管理的某個方面——例如巴納德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中討論溝通問題,或我在《公司的概念》中討論高層主管的職能、組織結構和公司政策。

ⅩⅩⅢ本書則討論“管理企業”、“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員工和工作”,這幾個重點分別是本書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四部分的標題,同時也談到“管理的結構”(第三部分),以及“做決策”(第28章)。本書一方面探討“管理的本質”,管理層的角色、職責和所面對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從人的角度來審視管理者,探討擁有管理職位、執行管理工作的管理者:他們需具備什麼資格,如何發展管理能力,以及他們的責任和價值。本書還專闢一章來談“組織的精神”(第13章),目前針對“企業文化”的所有討論內容幾乎都可以在本章中找到。本書也是率先探討“目標”、定義“關鍵成果領域”、說明如何設定目標,並運用目標來引導企業方向及評估績效的第一本著作。的確,“目標”這個管理名詞可能是本書發明的——至少在以前的各種論述中都不曾出現過。此外,本書也是兼顧管理現有企業和創新未來企業的第一本著作。

或許更重要的是,本書是“第一本”將管理視為一個整體的管理書籍。過去的管理書籍——甚至今天大多數的管理書籍,都只探討管理的某個方面。的確,他們通常都只看到企業的內在:組織、政策、組織內部的人際關係、組織中的權威等。而本書卻從三個方面來描繪企業:首先,作為一個機構,企業生存的目的是對外(在市場上為顧客)產出經濟成果;其次,企業是僱用人員、由人組成的社會“組織”,必須培育員工,支付員工薪資,組織員工以發揮生產力,並因此需要一定程度的治理,構建價值體系,建立權責之間的關係;第三,企業是紮根於社會和社群的“社會機構”,因而受公共利益所影響,因此本書也探討“企業的社會責任”——在本書問世之時,還沒有人聽說過這個名詞。

序言(10)

由此可見,本書在30年前,就開創了今天我們所謂的管理“學科”。這樣的發展並非偶然,也絕不是靠運氣,而是本書的使命和初衷。

撰寫本書時,我已經積累了10年成功的顧問實踐經驗。我的出身背景既非企業,也非管理。早年我曾經在銀行工作——在德國一年,英國三年。後來我成為作家和新聞記者,並且開課講授政府和政治學。在很偶然的情況下,我開始踏入管理領域。1942年,我出版了一本書《工業人的未來》(Future of Industrial Man),我在書中主張,早期社會中許多由家庭和社群擔負的社會任務如今已經改由組織,尤其改由企業來承擔。全世界最大的製造公司通用汽車的一位高層主管注意到這本書,他在1943年秋末邀請我針對通用汽車的高層主管、公司結構和基本政策,進行深入研究。《公司的概念》就是脫胎於這項研究,這本書於1945年完成,1946年出版。

ⅩⅩⅣ我發現這項研究工作既引人入勝,又令人深感挫折。我找不到任何幫助,不知從何準備。現有的寥寥數本有關企業和管理的書籍完全不敷使用,因為這些著作都只探討管理的某個方面,彷彿這些方面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