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部分

事吧。

呂后問劉邦之後的安排:“蕭相國死後,由誰來接替呢?”

劉邦回答:“讓曹參上吧。”

呂后再問,曹參之後呢?

劉邦強打起精神說:“曹參之後,王陵可以接任,但是王陵這個人略顯迂愚剛直,所以要讓陳平輔助他;可陳平智慧有餘,卻難以獨自決斷大事擔當重任。還有周勃,他雖然不善言談,但為人忠厚,將來安定天下的人一定是他,就讓他做太尉吧。”

呂后非常仔細地把劉邦的話記下,再問以後的安排。

劉邦看了呂后一眼,意味深長地說,“再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劉邦崩於長樂宮。葬於長陵。諡號高皇帝,廟號高祖。

劉邦的軍事才能

對於打戰這一方面,後世人很多人認為劉邦之所以可以在戰場上鹹魚翻身,靠的就是韓信——這個說法對,但不全面。

劉邦也是一個很能打仗的統帥。

之所以大家覺得劉邦不擅兵,大部分是因為楚霸王項羽的緣故。在彭城之戰,項羽以三萬騎兵擊敗了近六十萬的諸侯聯軍後,劉邦“不善戰”之名鐵證如山。可縱觀劉邦一生,真正吃過大虧的,也就在項羽身上。

項羽是誰?史上唯一一位親自操刀斬敵超過千人的統帥,西楚霸王已經超越了人的極限,是獨一無二的傳奇。

章邯是秦末名將,秦帝國反擊戰時多厲害,結果在項羽手上怎樣。鉅鹿之戰章邯手握重兵十餘倍於項羽,反倒被項羽打得體無完膚,潰不成軍。如果說章邯是“名將”,項羽就是“軍神”。劉邦輸在這種對手手下,不丟人。

到稱帝平叛異姓王叛亂時,劉邦多次老當益壯,率軍親征。其中最大的原因不是劉邦不服老,而是當時朝中沒有適合的將領。英布造反時,也曾說道:“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

可見,英布是害怕劉邦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因為心理上,英布是封王,劉邦是天子,英布心理上輸掉一籌,道義上也站不住腳;二則是害怕劉邦真正的帶兵能力。英布這個強盜頭子,向來只服武力,不從道義。

由此可見,劉邦的帶兵能力絕對不會差。

比較劉邦、項羽兩人有個共同的特點:這兩位都是沒有深入讀過兵書的人。

劉邦是沒機會讀,項羽是沒仔細領悟,可是這兩人卻三下五除二把龐大的秦帝國給滅了。這就證明了二人在軍事上的天才,都是後來自學成才的傑出人物。這一點,無可厚非,無法辯駁。

劉邦VS項羽

很多人認為劉邦比不上項羽。沒錯,這是事實。比如說,就光明磊落這一點,劉邦就值得大家去唾罵。可項羽也有很多比不上劉邦的地方。就是這些方面,最後決定了楚漢之爭的勝負。

比如納諫。劉邦的口頭禪就是“為之奈何”,該怎麼辦?這是個習慣性向別人討主意的人。而項羽的口頭禪恰恰相反,他說“我們該這麼辦”,這是個習慣自己拿主意的人。

從納諫態度,又可以影射二人不同階級出身造成的性格差異。劉邦草根階級是流氓,項羽世家出生是貴族。前者知道自己起點低,在生存的壓迫下就學會了謙虛、聽別人的意見;後者自負出生,自視勇武才能,在常勝中獨斷專行、自視頗高。劉邦旗下的韓信、陳平就因此反楚歸漢。

從人心相背來看。項羽自入世就坑襄城,自此養成屠城的壞習慣,事過再三後,百姓約定俗成地認定霸王殘暴,百姓骨子裡就不希望這樣的人當統治者。再看劉邦,這位一入關就忙約法三章收買人心。此項羽比不上劉邦。

最終霸王落敗,率八百騎順利突圍,卻因迷路被一個農夫欺騙,最終被追兵追到。如果當初他也肯收買人心,那個農夫就不會心怨霸王殘暴,而在最關鍵的時候騙他一把。那麼日後霸王東山再起,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劉邦、項羽,到楚漢之爭二人爭奪的已經不是別的,而是一個帝位。誰贏誰當皇帝,這麼說,我們也可以當楚漢之爭時的二人都已經是皇帝——試用期。

再來比帝王的駕馭術。

項羽溫文,待人謙和;劉邦粗野,動則辱罵。表面看前者得人,後者失人。可事實恰恰相反。項羽的謙和才是表面,劉邦的粗野則不然。

在漫長的楚漢之爭中,誰得駕馭亂世中的奇才誰就能獲得最終勝利。項羽以為只給口頭鼓勵,只要溫和待人就能讓這